碳盤查;GHG Protocol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CBAM歐盟申報、碳足跡標籤及報告、ESG永續報告書/IFRS( S1、 S2) 、EcoVadis、TCFD報告書、CDP碳揭露問券計畫、碳權額度、碳抵換專案、國際倡議(RE100、SBTi)、低碳轉型顧問輔導
企業在達成1.5°C目標中的全球氣候行動的加速與挑戰角色,涵蓋科學基礎目標倡議(SBTi)對企業設定更嚴格氣候目標的推動,以及這些變更對全球減碳努力的意義和影響。這不僅凸顯了氣候科學的進展,同時也突出了企業在全球減碳努力中所承擔的重要角色和所面臨的挑戰。
1. 暖化與降溫的迫切性
全球氣候變化是當前最為迫切的全球性問題之一,它影響著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和所有生物。科學共識指出,若要避免氣候變化帶來的災難性後果,必須將全球平均溫度升高控制在1.5°C以內。此目標來自於《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該協定於2015年被196個國家簽署,旨在強化全球對抗氣候變化的回應。
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全球碳排放必須大幅減少,這不僅需要政府的積極參與,更需要私人部門,尤其是大型企業的全力以赴。在這種背景下,科學基礎減排目標倡議(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SBTi)扮演了關鍵的角色。SBTi鼓勵企業設定和實現科學基礎的碳減排目標,這些目標與全球控制溫升至1.5°C的需要相符。
然而,設定目標是一回事,實際達成這些目標則更為複雜。企業在實踐其氣候承諾的過程中面臨諸多挑戰,包括技術、資金、政策環境和市場動力等方面的障礙。因此,探討企業在這一全球性行動中的角色、面臨的挑戰以及他們如何通過創新與策略轉變來克服這些挑戰。
2. 科學基礎目標倡議(SBTi)的角色與發展
科學基礎減排目標倡議(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SBTi)是一個關鍵的全球組織,由CDP、聯合國全球契約(UN Global Compact)、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WRI)和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WWF)共同創立。其核心使命是推動公司根據最新的氣候科學設定減碳目標,以確保全球升溫不超過1.5°C。
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危機的加劇,SBTi不斷提升其標準和要求。從最初允許企業設定“遠低於2°C”的目標轉變為必須達到“1.5°C”目標,這一變化標誌著對企業行動的更高要求和更嚴格的科學根據。此舉不僅提高了企業的氣候行動野心,也加強了市場對於氣候責任的期待。
此外,SBTi還推出了多個倡議和工具,如「凈零標準」(Net-Zero Standard),旨在指導企業設定實現凈零排放的長期目標。這些工具和框架為企業提供了清晰的路徑圖和實踐指南,幫助他們根據科學基礎的方法來規劃和實施其氣候策略。
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承諾遵循SBTi的標準,我們可以看到全球減碳努力在企業層面的逐步擴展和深化。這不僅展示了企業對於氣候行動的責任感,也反映了全球商業運作模式在逐步轉型,以適應一個低碳未來的需求。
3. 提高限制升溫1.5°C要求與審核
隨著全球氣候科學的發展,科學基礎減排目標倡議(SBTi)已將溫度標準提高至1.5°C,以符合更嚴格的國際氣候目標。這一轉變意味著SBTi將不再接受“遠低於2°C”的減碳目標,而是要求企業設定與控制全球暖化在1.5°C內相匹配的目標。這要求企業重新評估其氣候行動計劃,並對現有的減排策略進行更嚴格的審核和調整。
SBTi這一標準的提高,建立更為嚴謹的審核流程,確保企業的氣候目標和報告的真實性與透明度。透過這些政策與措施的實施,可以推動全球商業界對於氣候變化作出更積極的回應,並在全球範圍內形成一個更加可持續和低碳的經濟環境。
3.1為何要求提高至1.5°C
隨著科學對氣候變化的了解日益深入,科學基礎減排目標倡議(SBTi)將溫度標準提高至1.5°C,是基於國際氣候科學家對避免最嚴重氣候變化影響的共識,防止造成極端氣候不可逆的情況發生及大規模生命財產的損失。這一目標強調了控制溫室氣體濃度的重要性,以避免全球溫度相對於前工業時期上升超過1.5°C。
根據IPCC的報告指出,相較於2°C,將升溫限制在1.5°C以下,可以顯著減緩極端氣候事件和生態系統破壞的風險。因此,SBTi推動企業調整其減碳目標,以符合更嚴格的科學標準,以減少全球氣候風險。
3.2限升1.5°C與溫室氣體濃度的關係
溫室氣體,尤其是二氧化碳,是全球暖化的主要驅動因素。科學研究顯示,要將全球暖化限制在1.5°C內,需要對現有的排放進行大幅減少,這涉及全球碳排放的快速和深度削減。
企業需重新評估和加強其氣候策略,以符合提高的1.5°C目標。這可能包括加速過渡到可再生能源、改進能效、投資碳捕捉和儲存技術,以及加強供應鏈的氣候韌性。對企業來說,這不僅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需要,也是其長遠可持續發展和市場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3.3限制全球升溫至1.5°C目標相一致
當科學基礎減排目標倡議(SBTi)將溫度標準提高至1.5°C時,這表示企業的減排目標需與科學定義的限制全球升溫至1.5°C相一致。這標準基於國際氣候科學最新的研究和模型,如由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提供的數據。衡量這些目標通常涉及確定企業活動對全球溫室氣體濃度的貢獻,以及這些活動的減少能夠如何有效地對抗預計的全球溫度升高。
確保企業達到或超過這些標準,需要透過定期的績效評估和更新目標策略來進行嚴格監管和審核。這包括使用碳足跡評估工具並定期更新其減碳策略,和客觀第三方驗證,以保證透明度和目標達成的精確性。
4. 企業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在追求科學基礎減碳目標的過程中,企業不僅面臨諸多挑戰,同時也處於前所未有的機遇之中。這些挑戰包括技術的創新與應用、資金的籌措、市場與政策的不確定性,以及組織內部對變革的接受程度。
4.1技術創新與應用
為了達到更嚴格的減排目標,企業需尋求新技術的開發與應用。這不僅涉及到綠色能源技術的創新,例如太陽能和風能,還包括效率提升技術和廢物管理技術的進步。技術創新需要巨大的研發投入和時間,這對許多企業來說是一大負擔。
4.2資金的籌措
實施氣候行動計畫需要龐大的資金支持。許多企業在尋找合適的資金來源(如綠色債券、氣候基金等)以及投資回報模式方面面臨困難。此外,金融機構和投資者對於投資的風險評估也越來越嚴格,要求更明確的氣候風險揭露和管理計劃。
4.3市場與政策的不確定性
市場需求的變化和政策環境的不穩定是企業必須應對的另一重要挑戰。氣候政策的變化可能直接影響企業運營的合法性和盈利模式。企業需不斷調整其商業策略,以適應這些外部變化。
4.4組織內部變革的接受程度
實現氣候目標需要企業文化和內部運作的深度整合。這可能涉及到重塑企業使命、價值觀和工作方式。組織內部對這些變革的接受和適應是成功實施氣候策略的關鍵。
然而,這些挑戰同時也帶來了機遇。企業通過領先氣候行動不僅能夠提升其品牌形象,還能在新興的綠色市場中獲得競爭優勢。此外,積極的氣候行動有助於吸引那些關心可持續發展的消費者和人才,進一步推動企業的長期發展。
5. 全球與地區案例研究
在這一章節中,我們將探討一系列來自不同地區的企業氣候行動案例,這些案例展示了企業如何成功地實施科學基礎的減碳策略,以及這些策略如何在各自的市場和社會環境中產生影響。
5.1歐洲的綠色轉型
在歐洲,許多企業已經開始實施廣泛的氣候行動計劃。例如,一家大型能源公司通過投資可再生能源項目,如風能和太陽能,成功減少了其碳足跡。此外,這些公司還透過碳捕捉和儲存技術來進一步減少排放,這些技術在實現長期的氣候目標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5.2北美的創新實踐
在北美,創新尤為突出,許多科技公司推出了用於減碳的新技術和解決方案。一家知名科技公司透過其數據中心使用100%再生能源,設定了行業標準。這不僅顯示了技術創新的可能,也提高了其它企業的環境標準。
5.3亞洲的策略調整
亞洲的企業則展示了策略調整和市場適應的案例。一些製造業巨頭通過改進產線效率和增加綠色供應鏈管理,顯著降低了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這些公司的行動不僅改善了其氣候影響,同時也增強了其在全球市場中的競爭力。
這些案例表明,不同地區的企業在面對全球氣候危機時,雖然選擇的策略和技術可能不同,但共同的目標是實現更加可持續的經營模式和社會責任的增強。
6. 政策框架與未來方向
在全球尺度上,政策框架對於推動企業實施有效的氣候行動具有決定性影響。政府的政策制定和法規更新不僅可以為企業的減碳行動提供指引,還能創建激勵機制來加速這一過程。
6.1現行政策的支持與限制
許多國家已經實施了碳定價和碳交易制度,這些措施旨在將減碳的成本內部化,促使企業尋找減少碳排放的經濟可行方法。然而,這些政策的有效性受到了執行力度和地區差異的影響,有時缺乏足夠的監管和國際間的協調。
6.2未來政策的發展趨勢
隨著全球對氣候變化認識的加深,未來的政策預計將更加嚴格和全面。例如,越來越多的國家正在考慮引入法律要求,強制企業進行氣候風險披露,這將增加企業對氣候變化的透明度和責任。此外,綠色技術和可再生能源的支持政策也將進一步加強,以促進這些技術的商業化和規模化應用。
6.3建議給政策制定者
為了有效推動企業的氣候行動,建議政策制定者考慮以下幾點:一是提高政策的連貫性和預見性,以減少市場的不確定性;二是增強國際合作,確保全球市場中的公平競爭;三是提供經濟激勵,如稅收減免和資金支持,以鼓勵企業投資於氣候行動。
7. 結論與建議
在全球氣候行動的框架下,企業的角色變得日益重要。隨著科學基礎減排目標倡議(SBTi)將溫度標準提高至1.5°C,企業面臨的挑戰和機會同時增加。這要求企業不僅要重新評估其碳排放和減碳策略,更需要在內部和供應鏈中實施創新的解決方案來應對這一更嚴格的目標。
7.1建議給企業
7.1.1加強內部碳管理:企業應加強內部碳管理系統,確保所有業務單位都能對溫室氣體排放負責。
7.1.2投資於綠色技術:長期投資於綠色技術和可再生能源將是降低碳足跡的關鍵。
7.1.3合作與共享實踐:與其他企業合作,分享最佳實踐,可以加速整個行業的減碳進程。
8.建議給企業治理機構
8.1制定激勵措施:政府應制定激勵措施,鼓勵企業進行綠色投資和創新。
8.2建立強制性氣候風險揭露:例如透過制定實施企業內部碳定價,通過要求企業進行氣候風險和機會的披露,以提高市場的透明度。
8.3增加國際合作:在國際層面上,政府應支持政策的一致性和協調性,以促進全球氣候行動的有效性。
透過這些建議的實施,可以幫助企業和政府共同推動達成全球氣候目標,同時也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 升溫、氣候風險與淨零觀念
全球氣候變遷的加劇推動了《巴黎協定》的 1.5°C 溫控目標,企業面臨如何減少碳排放的挑戰。淨零(Net-Zero) 概念強調 排放 + 移除 = 平衡,而非零排放,企業需通過技術手段和自然過程實現碳中和。
1.1 CO2 濃度與全球溫度
SBTi 明確指出,全球 CO2 濃度應控制在 350 ppm 至 450 ppm 之間,以避免超過 1.5°C 的氣候風險。企業應設立科學減排目標,以減少範圍 1、2、3 的排放。
1.2 「排放 + 移除 = 平衡」
淨零排放要求企業在未來排放和移除等量碳,透過碳捕集技術或碳抵消實現平衡,而不是完全不排碳。
1.3 為何企業需理解平衡?
企業若能理解排放與移除的平衡,可根據碳預算制定具體的減排計畫,並投資碳移除技術以實現政策要求。
工業革命(1750-1850)至2024年的全球平均溫度及二氧化碳濃度(ppm)的數據/資料來源/步臻低碳策略彙整
2. 全球政策與企業風險
氣候政策如 碳稅、碳預算 和 ETS 帶來實體和過渡風險,直接影響企業成本與資本配置。
2.1 碳稅與企業運營
碳稅增加高碳排放企業的成本,推動企業加快技術轉型,降低碳稅負擔。
2.2 碳預算的約束
全球碳預算限制企業的總碳排放量,企業需將資本更多投入低碳技術和可再生能源。
2.3 ETS 的風險與機會
ETS 系統允許企業購買或交易碳配額,提供了減排靈活性和潛在盈利機會。
CO2 濃度與全球溫度上升(碳預算基線)/資料來源/步臻低碳策略彙整
3. 氣候風險中的企業機會
隨著低碳經濟加速轉型,企業可通過技術創新和綠色金融工具,將氣候風險轉化為增長機會。
3.1 新市場機會
低碳產品如電動車和可再生能源技術需求增長,企業可通過創新產品占據市場。
3.2 綠色金融與投資
綠色債券與可持續投資基金為企業低碳轉型提供資金支持,同時吸引 ESG 投資者。
3.3 碳交易市場盈利
碳市場的發展使企業通過交易碳信用實現盈利,並達成減排行動。
4. 碳市場與競爭力
企業需靈活運用 內部碳定價 和 碳市場策略,提高競爭力,應對碳成本上升。
4.1 內部碳定價
內部碳定價幫助企業將碳成本納入投資決策,確保長期減排策略。
4.2 碳市場與盈利
參與碳市場有助於企業在實現減排目標的同時,增強財務表現。
5. 企業應對策略:減排與風險管理
企業需透過 SBTi 設定科學減排目標,並將 ESG 風險 納入核心業務,應對政策壓力與市場變化。
5.1 科學減排與進展揭露
企業應設定明確的減排目標,並定期披露進展,以增強市場信心。
5.2 ESG 風險管理
將 ESG 風險納入業務流程,企業可提高韌性,並適應未來氣候挑戰。
6. 資本配置與氣候風險
企業需在氣候風險下優化資本配置,側重於可持續性投資和低碳技術。
6.1 內部碳定價與投資
內部碳定價指導企業投資決策,優先選擇低碳技術和長期減排潛力項目。
全球淨零政策下氣候行動下機會掌握/資料來源/步臻低碳策略彙整
設立 SBTi(科學基礎減排目標) 是企業應對氣候變遷、推動減排策略的重要步驟。以下是企業設定 SBTi 減排目標的具體流程:
1. 確定減排範疇
SBTi 減排目標涵蓋企業在運營和供應鏈中所有範疇的排放,具體分為三個範疇:
範疇 1:直接排放(企業擁有或控制的排放源,如工廠、設備的燃燒排放)。
範疇 2:間接排放(能源使用,如購買的電力、蒸汽、供暖和冷卻所產生的排放)。
範疇 3:其他間接排放(供應鏈中其他企業的排放、產品運輸、使用和廢棄過程中的排放)。
2. 選擇減排目標模式
SBTi 提供不同的減排目標模式,企業可選擇符合其行業特性的模式:
絕對減排:在一定時間內絕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如減少 50% 到 100% 的排放)。
強度減排:在每單位生產或收入的基礎上降低碳強度(如每生產單位減少的排放)。
淨零排放路徑:到 2050 年實現淨零排放,並減少排放以維持 1.5°C 或 2°C 的溫控目標。
3. 計算基線排放量
企業需要選擇一個基線年,計算當年的範疇 1、2 和 3 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這些數據將作為設定減排目標的基礎。通常選擇較近的年份作為基線(例如 2019 年或 2020 年),以便反映當前的排放情況。
4. 選擇減排路徑
根據 SBTi 的指導,企業可以選擇 1.5°C 或 2°C 溫控目標路徑。目標需要設定達成這些全球溫控目標的減排軌跡。
1.5°C 路徑:要求更快速且深度的減排,通常是在 2030 年之前減少至少 50% 的排放,並在 2050 年達到淨零排放。
2°C 路徑:減排要求較為緩和,但仍需要顯著減排,以防止全球升溫超過 2°C。
5. 設定具體的減排目標
企業基於減排模式和計算的基線數據,設置具體的減排目標。目標通常設定在 5 至 15 年的期限內,並須包括短期和中期目標。例如:
在 2030 年前減少 50% 的絕對排放量。
每單位產品的碳強度下降 30%。
6. 向 SBTi 提交目標審核
企業完成減排目標設定後,需向 SBTi 提交申請進行審核。SBTi 將根據全球科學標準,評估企業的減排目標是否符合 1.5°C 或 2°C 的目標路徑。
7. 公開揭露和推廣
通過 SBTi 審核後,企業需定期揭露其減排進展,並向利益相關者展示其目標的實施情況。這包括:
公佈減排目標和進展報告。
將目標納入企業的 ESG(環境、社會、治理)報告中。
8. 持續監控與更新
減排是一個長期過程,企業應定期跟踪其排放數據,評估進展,並根據新的技術和政策變化,調整減排目標。此外,企業應定期向 SBTi 提交更新的排放數據和減排進展。
設立 SBTi 減排目標是企業應對氣候變遷、實現淨零排放的關鍵步驟。這一過程要求企業深度參與其排放數據的計算與分析,設定符合科學的減排路徑,並持續監測與揭露進展。通過遵守 SBTi 標準,企業不僅能夠減少氣候風險,還能提高市場競爭力與社會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