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盤查;GHG Protocol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CBAM歐盟申報、碳足跡標籤及報告、ESG永續報告書/IFRS( S1、 S2) 、EcoVadis、TCFD報告書、CDP碳揭露問券計畫、碳權額度、碳抵換專案、國際倡議(RE100、SBTi)、低碳轉型顧問輔導
FRS S1/S2 永續報告與財務量化關聯專業解析(原始教材下載)步臻低碳策略Copy Right
一、前言
本報告旨在解析國際永續準則理事會(International Sustainability Standards Board, ISSB)發布之 IFRS S1《永續相關財務資訊揭露的一般要求》 及 IFRS S2《氣候相關揭露》 的核心精神與規範邏輯,說明企業如何依據該準則建立「永續資訊與財務資訊連結」的揭露體系。
在此框架下,永續報告(Sustainability Report)不再獨立於財務報表之外,而成為一般目的財務報導(General Purpose Financial Reporting) 的延伸。企業必須揭露所有可能影響其現金流、融資能力或資本成本的永續風險與機會,並以可量化(Quantified)、可比較(Comparable)、可驗證(Verifiable)的方式揭露。
本報告以一般製造業為例,探討如何依據 IFRS S1/S2 將永續揭露事項轉化為可衡量的財務指標,包括氣候風險量化、碳排放金額化、減碳投資報酬率(ROI)、能源效率等面向,並提出如何建立跨年度一致的永續財務KPI制度,作為永續績效與財務績效整合的依據。
二、IFRS S1 與 S2 邏輯架構
IFRS S1《永續相關財務資訊揭露一般要求》係永續揭露的總體架構,規範所有永續議題揭露時應遵循的共通原則,包括重大性(Materiality)、可比性(Comparability)與資訊連結性(Connectivity)。
其核心精神在於:企業必須揭露所有「可能影響企業前景」的永續風險與機會,並說明其對現金流量、融資能力及資本成本的潛在影響。換言之,永續資訊不再是獨立於財務報表之外的報告,而是一般目的財務報導(General Purpose Financial Reporting)的重要組成部分。
IFRS S1特別提出「連結之資訊(Connected Information)」概念,要求企業在揭露永續相關財務資訊時,須同時說明該議題如何與財報項目互相關聯。例如,若一家製造業公司辨識出「市場轉向低碳產品」構成重大轉型風險,企業除了揭露其因應策略(如關閉高排放產線或研發低碳產品),亦須說明這些措施如何反映於財報中(例如設備減損、折舊年限調整或投資支出增加)。
此「揭露—財務反映」雙軌邏輯,是 IFRS S1 的核心。
相較之下,IFRS S2《氣候相關揭露》則屬主題性準則(Topic-Specific Standard),專注於氣候變遷風險與機會(Climate-related Risks and Opportunities)的財務影響揭露。
IFRS S2 完全採納 TCFD 架構,要求企業從;
1. 治理(Governance)
2. 策略(Strategy)
3. 風險管理(Risk Management)
4. 指標與目標(Metrics and Targets)四大構面揭露資訊。
其中,策略構面須區分實體風險(Physical Risks)與轉型風險(Transition Risks),並進行氣候情境分析(Scenario Analysis),評估不同升溫路徑(如 1.5 °C、2 °C 或 4 °C 情境)下可能對營運現金流、資產價值與財務表現的影響。
在指標與目標部分,IFRS S2 明確要求企業以量化方式揭露氣候相關績效,至少包含跨產業通用指標(例如 Scope 1、Scope 2 及 Scope 3 溫室氣體排放量)與行業特定指標(Sector-Specific Metrics)。
此要求的目的在於,使投資人能以數據為基礎評估企業的氣候暴露程度與因應能力,並追蹤減碳進展與財務績效間的關聯。
綜上,IFRS S1 建立永續揭露的原則性基礎,IFRS S2 提供具體主題與計量方法。兩者需同步適用:
S1 確保永續資訊納入財務報告體系,
S2 則將氣候變遷的實質風險與機會具體化、可量化。
透過此架構,投資人得以完整理解永續議題對企業現金流量、資金成本與長期企業價值的影響,使永續資訊真正成為決策有用之財務資訊(Decision-useful Financial Information)。
三、永續揭露與財務量化的關聯性
IFRS S1 與 S2 的核心目的,在於協助企業將非財務資訊(Non-financial Information)轉化為能夠反映財務風險與機會的量化指標,使投資人能理解永續議題如何影響企業價值。此轉化過程,即所謂的「永續資訊財務量化」(Financial Quantification of Sustainability Information)。
在傳統報告架構中,永續資訊多以描述性方式呈現(財務質化分析),缺乏與財務報表的對應關係(財務量化分析);而在 IFRS S1/S2 的要求下,企業必須說明永續議題如何具體影響現金流量(Cash Flow)、資本支出(CAPEX)、營運成本(OPEX)及資本成本(Cost of Capital)等財務量化構面,實現永續資訊與財務資訊的「可對接化(Integration and Linkage)」。
在實務上,這項轉化可分為以下四個主要面向:
A. 氣候風險的財務定量化(Quantification of Climate Risks)
1. 企業應評估氣候相關風險對營收、成本與資產負債的潛在影響,並以金額或比例表達。例如:
2. 對於實體風險(Physical Risks),如極端氣候造成的停工或設備損失,可量化保險費增加或生產中斷損失。
3. 對於轉型風險(Transition Risks),如碳定價、能源法規或市場結構變動,可依碳排放量乘以預期碳價計算潛在碳成本。
4. IFRS S2 §15–21 強調應以氣候情境分析(Scenario Analysis)模擬不同升溫路徑(如1.5°C、4°C)下對現金流與獲利的財務衝擊,達成量化風險揭露。
B. 氣候機會的財務化(Quantification of Climate Opportunities)
除揭露風險外,IFRS S2 亦要求企業評估氣候相關機會(Opportunities)的正面財務效益。
舉例而言,開發低碳產品或導入再生能源可帶來新收入或成本節約。企業應透過商業案例分析(Business Case Analysis)將此效益轉換為可衡量的財務貢獻,例如:
A. 新能源投資帶來每年節省電費X萬元;
B. 綠色產品線於三年內新增營收Y百萬元。
C. 這些定量結果可直接支持投資決策與資金配置。
C. 碳排放的金額化(Monetization of Emissions)
1. 碳排放是製造業永續揭露中的核心指標。
2. 透過引入碳價格(Carbon Price)或內部碳定價(Internal Carbon Pricing)概念,企業可將每噸排放轉化為財務成本或潛在負債。
3. 例如,若範圍1與範圍2排放共10萬噸CO₂e,預期碳價為500元/噸,則每年潛在碳費支出約5,000萬元。
4. 此數據不僅可用於財務風險揭露,也能納入產品成本分析與定價策略,反映碳政策對獲利能力的實際影響。
D. 永續投資的報酬化(Return on Sustainability Investments)
減碳設備升級、能源轉型或水資源再利用等投資,皆應以財務報酬率衡量。
可採以下指標進行量化:
A. 投資回收期(Payback Period):回本所需時間。
B. 投資報酬率(ROI, Return on Investment):總節能或減費效益/投資成本。
例如,一項5,000萬元的節能改造每年節省1,000萬元能源費用,回收期為5年,ROI為100%。
此類指標可量化永續投資的財務貢獻,亦符合 IFRS S2 §29(g) 所強調的「具可驗證性(Verifiable)」績效衡量原則。
永續資訊財務量化的目的不僅是揭露非財務數據,而是建立一個可供投資人、管理層與董事會直接比較的財務決策框架。
當企業將碳排放、能源使用、風險暴露與投資效益轉化為財務語言後,即可形成一套「永續績效 = 財務績效的一部分」的管理邏輯,使 ESG 指標正式成為年度財務分析與資本配置的重要依據。(事例1. 圖 升溫4情境下的全球碳價global-carbon-price)
圖 1 升溫4情境下的全球碳價global-carbon-price
四、永續揭露財務量化之核心步驟
IFRS S1 與 S2 將「永續資訊財務化(Financial Quantification)」視為報導中最關鍵的橋樑。
企業必須遵循由「辨識 → 評估 → 計量 → 揭露」的系統化流程,確保揭露資訊能夠具體反映於財務決策與投資人判斷之中。
此流程兼具 IFRS S1 的原則導向(Principle-based Approach) 與 IFRS S2 的主題導向(Topic-based Approach),形成一套自上而下、可量化且可比較的揭露邏輯。
(一)步驟一:辨認重大風險與機會
對應準則:IFRS S1 §21、S2 §9–12
目的:確定哪些永續議題可能影響企業現金流、資本成本或資產價值。
實務作法:
依據 SASB 行業指引 辨認財務重大之永續議題(例如能源管理、溫室氣體排放、水資源使用、供應鏈風險)。
對照公司價值鏈(value chain)評估影響路徑,如營運中斷、成本波動或市場需求改變。
製造業範例:氣候政策變動導致能源價格上漲 → 提高生產成本 → 影響毛利率。
(二)步驟二:評估潛在財務影響
對應準則:IFRS S2 §15–21
目的:將風險與機會轉化為具體的財務變數。
實務作法:
進行情境分析(Scenario Analysis):模擬不同升溫路徑(如 1.5°C、2°C、4°C)下之成本與營收變化。
量化轉型風險(例如碳稅、能源法規)與實體風險(如極端氣候造成資產損失)的財務衝擊。
以貨幣單位表示潛在損益變化,提供管理層及投資人可比較的衡量基準。
範例:若碳費每噸 NT$500,年排放 10 萬噸 CO₂e,潛在年度成本為 NT$5,000 萬。
(三)步驟三:建立量化指標與目標
對應準則:IFRS S2 §27–36、§29(g)
目的:確保永續績效能以量化方式追蹤、比較與驗證。
實務作法:
設立跨年度可比的 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碳密集度(tCO₂e/營收)
減碳投資 ROI(節能效益 ÷ 投資成本)
能源強度(kWh/產品單位)
範疇1+2 排放減量率(%)
為每一指標設定年度目標值與基準年,並提供前期比較數據。
企業須說明指標變化對財務報表項目的影響(如折舊、營運成本或資產重估)。
(四)步驟四:整合至財務報導體系
對應準則:IFRS S1 §60–63
目的:確保永續揭露與財務報表相互連結(Connected Information)。
實務作法:
將永續績效指標結果納入年度報告或合併財報附註中,揭露永續議題對資產、負債與現金流的財務影響。
提供量化敏感性分析(Sensitivity Analysis),顯示主要假設變動對財務結果的潛在影響。
採用一致的會計假設與報導邊界,確保可比性與可驗證性。
(五)製造業應用示例
(1) 辨認重大風險與機會:參考 SASB 行業指引,辨認氣候議題對現金流及成本結構的影響。(IFRS S1 §21、S2 §9–12)
(2) 評估財務影響:量化氣候風險(轉型與實體風險)對營收、CAPEX、OPEX 之影響。(S2 §15–21)
(3) 制定指標與目標:設定具財務可比性之減碳、能效與碳費相關指標。(S2 §27–36)
(4) 整合財報揭露:於財報註解或年報永續資訊專章中揭露並連結財務資訊。(S1 §60–63)
透過此四階段流程,企業得以在永續揭露中實現「財務決策導向(Decision-useful Disclosure)」的原則。永續資訊不再僅是報告性描述,而成為企業評估風險、配置資本、設定策略及回應投資人關切的量化依據。
五、財務量化實例與計算方法
永續資訊要能支撐決策,必須以財務語言(Financial Terms)表達其經濟影響。根據 IFRS S2 §27–36 的指引,企業應以可量化方式揭露氣候相關績效指標,並將其納入投資決策與資本配置評估。下列四項指標為一般製造業可直接採用之財務化計算範例:
1. 減碳投資報酬率(ROI of Decarbonization Investment)
公式: ROI = (減少碳費 + 節能效益) ÷ 投資成本
此指標用以衡量減碳或能源轉型投資的經濟效益。當企業進行設備汰換、能源效率提升或再生能源導入時,應將節省的能源支出與避免的碳費成本一併納入計算。
範例:製造廠投資新台幣 5,000 萬元升級產線,每年可節省電費與燃料費 1,000 萬元,同時因排放減少 2,000 噸 CO₂e,避免碳費 100 萬元(以碳價 NT$500/噸計)。則年度 ROI 約為:(1,000 + 100) ÷ 5,000 = 22%。
2. 邊際減碳成本(Marginal Abatement Cost, MAC)
公式: MAC = (投資成本 - 節能效益) ÷ 減少的 CO₂e 量
MAC 反映每減少一噸 CO₂e 所需的淨成本,是評估各項減碳措施經濟效率的關鍵指標。值越低代表成本效益越高。此概念亦常用於制定企業內部碳價格(Internal Carbon Price)或優先排序減碳專案。
範例:若同樣的產線升級投資 5,000 萬元,節能效益每年 1,000 萬元,每年減碳量為 2,000 噸 CO₂e,則 MAC = (5,000 - 1,000) ÷ 2,000 = 2,000 元/噸 CO₂e。
依據來源:
- OECD (2003)《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of GHG Mitigation》:定義MAC為單位減量成本。
- World Bank (2022)《State and Trends of Carbon Pricing》:將MAC作為技術投資排序依據。
- SASB行業標準(Manufacturing, Chemicals):建議以MAC比較不同減碳方案效益。
範例計算:
3. 碳費預期支出(Expected Carbon Fee Cost)
公式: 預期碳費支出 = 排放量 × 預期碳費率 (NT$/tCO₂e)
碳費支出是衡量氣候轉型風險的直接財務指標。企業可依據政府公告之碳費或碳稅政策、或以內部碳價格(Internal Carbon Price)為基準,估算未來年度之潛在支出,以作為成本預算與產品定價依據。
範例:若企業年度範圍 1 + 2 排放量為 10 萬噸 CO₂e,環境部預期碳費率為 500 元/噸,則預期碳費支出 = 100,000 × 500 = 50,000,000 元/年。
依據來源:
- IFRS S2 §15–21:要求企業揭露轉型風險對營運成本之量化影響。
- World Bank (2022)《Carbon Pricing Report》:以排放量乘碳價估算碳費支出。
- TCFD Guidance (2021):建議以內部碳價評估潛在碳成本風險。
4. 能源效率指標(Energy Efficiency KPI
公式: 能源效率 = 每單位產出電耗 (kWh/unit) 或 節能率 = (基準能耗 - 當期能耗) ÷ 基準能耗 × 100%
能源效率指標衡量每單位產出的能源使用量或節能幅度,是製造業最具代表性的財務連結指標之一。能效提升意味著營運成本下降、碳排放減少,亦間接提升毛利率與資產報酬率(ROA)。
範例:若基準年度每單位產品耗能為 50 kWh,當期降至 42 kWh,則節能率 = (50 - 42) ÷ 50 = 16%。
依據來源:
- IFRS S2 §29(b)–(d):企業須揭露能源使用與能源效率指標。
- ISO 50006:2014《Energy Management Systems》:能效指標與基準能耗差異公式。
- GRI 302-3《能源強度》:以單位產出耗能衡量能源表現。
上述四項量化指標構成企業永續績效財務化的基礎。其共同特徵為:可用金額或比率表達、便於跨期比較,並可連結財報項目(營運成本、資本支出、資產減損等)。藉由這些計算方法,企業得以將永續揭露從「環境行動」轉化為「財務策略」,落實 IFRS S1/S2 的核心要求:以量化資訊支撐投資決策(Decision-useful, Quantified, Connected Disclosure)。
以上四項指標構成「永續資訊財務量化」的核心工具。其公式皆源自國際公認的氣候財務與能源管理框架,符合 IFRS S1/S2 對「具可比性(Comparability)」、「可驗證性(Verifiability)」及「與財務資訊連結性(Connectivity)」的要求。教材使用時建議於每頁下方標註出處,以確保可追溯性與專業性。
六、建立年度一致性績效指標
為確保永續揭露具有決策價值與可追蹤性,企業應依據 IFRS S2 §29(g) 及 IFRS S1 §64 的要求,建立具可比性(Comparability)、可驗證性(Verifiability)及一致性(Consistency)之永續績效指標(Sustainability KPIs)。
此舉可使永續資訊與財務資訊連結,並支援跨年度績效評估與投資決策分析。
(一)建立原則
1. 一致性(Consistency):
應維持相同的邊界設定、計算邏輯與數據來源。若有重大變更(如組織重編、併購或排放因子調整),
需於報告中註明其影響並揭露前後期可比較資料。
2. 可比性(Comparability):
所有指標應可於不同年度、事業單位及產業間進行橫向比較。建議依照 IFRS S2 附錄 B 與 SASB 行業指南所列之跨產業指標,
確保資訊符合全球投資人對比需求。
3.可驗證性(Verifiability):
指標資料須具備明確來源(如排放清冊、能源帳單、審計數據),並能接受第三方查證或內部稽核。
依 IFRS S1 要求,企業應保留足夠的計算依據與假設文件,以供後續審閱。
(二)主要年度績效指標(示例)
(三)資料一致性管理機制
1. 基準與排放係數管理
為確保跨年度可比性,企業應採用統一的排放計算依據:
- IPCC AR6 全球暖化潛勢值(GWP);
- 台電當期公告之電力排放係數(kg CO₂e /kWh);
- 同一套 GHG 盤查方法(如 ISO 14064-1 或 GHG Protocol)與相同報導邊界(財務控制或營運控制)。
2. 內部控管與驗證流程
- 建立年度 KPI 資料蒐集表與責任分工矩陣(Data Owner/Reviewer/Approver);
- 對指標進行內部查證(Internal Verification),確保計算邏輯、單位換算與來源文件一致;
- 定期委託第三方執行有限確信或合理確信查核,以提升透明度與可信度。
3. 揭露與溝通
企業應於年報或永續報告中揭露前後期 KPI 變動原因(如基準年重設、排放因子變動),
並說明其對財務報表中營運成本、資本支出或資產價值的影響,落實 IFRS S1 強調的「資訊連結性(Connectivity)」。
(四)實務建議
每年應由董事會或永續發展執行小組審閱 KPI 結果,將其納入績效考核與獎酬制度。
將 KPI 納入 ESG 儀表板,供管理階層即時追蹤。
若企業導入 SBTi 或 CDP 揭露體系,應確保 KPI 口徑與 IFRS S2 一致,以減少重複作業並提高外部評級一致性。
年度一致性績效指標制度的建立,是企業從「揭露」邁向「永續財務管理」的關鍵。透過一致的資料基準、嚴謹的內控流程與透明的揭露機制,企業得以將永續績效轉化為具決策意涵的財務資訊,實現 IFRS S1/S2 強調的「可比較、可驗證、可連結」原則。
七、一般製造業之應用重點
依據 IFRS S2 附錄B:跨產業揭露指標(Cross-Industry Metrics),一般製造業(Manufacturing Sector)屬高排放、高能源密集度產業,在永續揭露中應聚焦於氣候風險、能源效率與財務效益的量化連結。以下七項為 IFRS S2 建議之主要揭露重點及其財務連結意涵:
1. 範疇 1 與 範疇 2 排放量及減量策略
應揭露企業自有設備(Scope 1)及購電(Scope 2)排放量、年度減碳目標與實際減量成果。同時說明主要減碳措施,如燃料轉換、製程改善、能源效率提升或設備更新。此項揭露可協助投資人理解企業在面對碳費與碳稅制度下的潛在成本壓力,並評估企業因減排而降低營運成本或提升品牌價值的財務成效。
2. 能源使用量與能源強度變化
應揭露年度能源消耗總量(kWh、GJ)及每單位產出能耗(Energy Intensity),並比較近三年變化趨勢以顯示能源使用效率。能源強度下降意味著能效提升,直接反映營運成本(OPEX)下降及獲利能力提升。此資訊亦有助評估企業對能源價格波動之敏感度,符合 IFRS S2 §29 (b) 揭露要求。
3. 氣候風險對生產成本與資本支出的影響
應揭露極端氣候事件、氣溫上升、水資源短缺或政策轉型等氣候風險,如何影響原物料採購、產能利用率、維修成本或保險費用。並評估氣候相關投資(如防洪設施、耐熱材料更新)對 CAPEX 的增加幅度。此項揭露可量化「氣候風險的財務化效應」,有助管理層提前調整資本支出與營運預算。
4. 減碳投資的財務報酬率與資金來源
揭露重大減碳或節能投資的金額、預期節能效益、投資報酬率(ROI)及回收期(Payback Period)。同時說明資金來源,包括自有資金、綠色貸款、永續債券或政府補助。此項指標可量化永續投資的財務貢獻,並向投資人展現企業如何透過財務工具支持低碳轉型,符合 IFRS S2 §27–36 及 §29 (g) 的精神。
5. 碳費支出與碳密集度
揭露年度碳費(Carbon Fee)或碳稅(Carbon Tax)總額,並計算每單位營收所對應的碳排放強度(tCO₂e/NT$ 營收)。此指標可反映企業在碳費制度下的營運成本暴露程度,亦可用於投資人比較不同公司或不同年度的碳效率表現。同時建議揭露內部碳價格(Internal Carbon Price),以展示風險內部化管理能力。
6. 低碳投資占資本支出比
揭露年度低碳與永續專案支出占總資本支出(CAPEX)的比例。此比例越高,代表企業在資本配置上越傾向支持能源轉型與長期減碳。該指標可用於衡量企業在「綠色資本配置(Green Capital Allocation)」上的承諾與執行成效,並與減碳投資 ROI 一併揭露以增加財務可比性。
7. 能源轉型與再生能源使用比例
揭露再生能源使用占比(Renewable Energy Share)、能源轉型進度及未來能源結構目標。應明確說明使用方式(自發電、購電協議 PPA 或再生能源憑證 T-REC),並揭示該策略如何降低長期能源成本與排放暴露。此資訊反映企業在淨零轉型(Net-Zero Transition)中的執行力與財務穩健性,符合 IFRS S2 對「氣候策略與目標」揭露的要求。
IFRS S1 與 S2 為全球永續財務揭露的核心準則,其關鍵在於將永續資訊財務化、量化、制度化。製造業企業應將氣候相關資訊納入財務決策流程,以實現從「揭露」走向「管理」的轉變,並透過年度一致性指標,逐步建立永續績效與財務績效之連結,以符合國際揭露要求與投資人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