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盤查;GHG Protocol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CBAM歐盟申報、碳足跡標籤及報告、ESG永續報告書/IFRS( S1、 S2) 、EcoVadis、TCFD報告書、CDP碳揭露問券計畫、碳權額度、碳抵換專案、國際倡議(RE100、SBTi)、低碳轉型顧問輔導
文章原文下載(步臻低碳COPY RIGHT)
1.1 全球氣候變遷趨勢與我國減碳承諾
面對日益加劇的氣候變遷風險,全球已逐步走向「淨零碳排(Net-Zero Emissions)」的永續發展目標。根據《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各國需共同努力將全球升溫控制在工業化前水準的1.5°C以內,並於本世紀中達成溫室氣體淨零排放。歐盟、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均已提出2050年淨零承諾,中國則訂下2060年碳中和目標。
臺灣作為全球經貿體系重要一環,亦承諾於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配合此政策,行政院於2022年通過《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明訂能源轉型、產業升級與碳治理制度建構為三大主軸,並於2023年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進一步賦予政府推動溫室氣體管理的法源依據。
在淨零大趨勢下,企業面對的不僅是營運風險,更是轉型機會。建立完整的溫室氣體盤查制度,正是企業進入碳治理核心的第一步。
1.2 環境部擴大盤查政策的立法依據與目標
依據《氣候變遷因應法》第21條規定,環境部得公告一定規模以上之事業,其排放源應辦理溫室氣體排放量之盤查與登錄作業。為配合2030年溫室氣體階段性減量目標之提高,環境部於2025年3月公告「事業應盤查登錄溫室氣體排放量之排放源」,擴大原有盤查對象,涵蓋至服務業、醫療、運輸、大專校院及中小型製造業等多元部門。
本次擴大盤查公告的目標明確:
加強掌握多部門溫室氣體排放現況;
提升部門節能減碳政策擬定依據;
奠定未來碳費課徵與碳交易制度的基礎數據來源;
推動排放責任的部門化管理,強化橫向治理協作。
透過納入用電高、能源使用密集之非工業部門,環境部企圖促成「從盤查帶動減量」的管理邏輯,也讓排放資料不再是特定高耗能產業的專利,而是全民減碳責任的起點。
1.3 「三不一沒有」原則的實施意涵
為降低新納管企業的反彈壓力與行政負擔,環境部此次公告特別強調採用「三不一沒有」原則,意即:
不會造成行政麻煩:盤查登錄程序將設計為線上化、自助式流程,並導入台電用電資料串接,企業不須額外填報繁複數據。
不需委外執行:企業可依據官方指引自行辦理,不強制須委由顧問機構操作,避免額外支出。
不須第三方查驗:不同於大型製造業需經專業機構查驗盤查結果,此公告納入對象無需查驗,大幅簡化作業。
沒有收取碳費之義務:本階段僅為排放資料盤點與揭露,不涉及課徵碳費,亦非立即納入碳費制對象。
此一原則設計展現出政策過渡的彈性與包容,有助於企業建立碳排數據管理意識,並逐步銜接未來更嚴謹的碳費與碳交易政策。
2.1 新增納管行業與部門概述
為擴大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監管範疇,環境部於2025年3月公告「事業應盤查登錄溫室氣體排放量之排放源」,將原本以高耗能製造業為主要對象的碳盤查制度,正式延伸至更多元的經濟活動部門。本次公告所涵蓋的新增納管對象包含六大類型,分別為資訊與商業零售類、大專校院、旅館業、醫療機構、汽車運輸業與中小型製造業。這些部門雖非傳統能源密集型產業,但因其用電總量大、營運據點多、移動排放來源廣泛,對我國整體碳排放亦有顯著影響。
根據環境部推估,本次擴大納管預計將新增約500家事業單位納入盤查登錄範圍。舉例來說,資訊服務業、百貨公司、購物中心及量販店等零售與服務型企業,因其集中式大型建築空間及全年空調、照明等電力消耗,往往呈現高用電、高碳排特性;大專校院亦屬長時間運作單位,加上擁有實驗設施與多棟教學樓宇,整體能源負載不容忽視。旅館業與醫院則屬於全年無休、能源需求穩定但密集的行業,其單一場所電力需求往往輕易超過百萬度以上。
汽車運輸業則因營運車輛數多、燃料使用密集,被視為典型的移動排放源類別。公告將公路客運、市區客運、遊覽車與貨運業者納入盤查,尤其是當營運車輛數量超過200輛以上者。這類企業雖排放分散於車隊行動中,但總量龐大且容易追蹤,因此具備良好的監管可能性。至於中小型製造業,若其能源使用達到指定門檻(如煤炭年用量4,000公噸、燃料油3,200公秉等),亦需依本次公告規定進行登錄。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政府不僅著眼於單一事業本體,也擴大至企業集團、總公司對下屬單位的整體管理責任。若總公司或總校擁有多個門市、分校或營運點,則應統一辦理全體據點的盤查登錄作業。這項安排展現政策對「系統性碳管理」的重視,促使企業建立跨據點的一致性溫室氣體治理機制。
整體而言,本次擴大納管對象的選定邏輯,並非僅依傳統產業分類,而是根據實際能源使用與營運特性進行風險排序。這種以「部門能源密度」為核心的分層策略,有助於更精確地掌握台灣社會部門的碳排結構,也為日後碳費課徵、碳交易制度鋪設數據與監理基礎。對企業而言,這是一項挑戰,同時也是導入碳管理制度、強化永續競爭力的契機。
2.2 各行業納管門檻與判定標準
環境部在此次擴大公告中,針對不同類型之事業單位,訂定了具體明確的納管門檻,作為是否需辦理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登錄之依據。這些門檻主要根據「能源使用規模」與「營運規模」等可量化的指標進行設定,目的在於精準鎖定實際排放潛勢較大的企業與機構,提升盤查的政策效率與公平性。
首先,對於高耗電類型的服務業與設施型單位,包括資訊服務業、百貨公司、購物中心、量販店、鐵路與捷運運輸系統、大專校院等,納管門檻分為兩種情況:
企業整體年度外購電量達2,000萬度以上;
單一營運據點年度外購電量達1,000萬度以上。
此標準反映出政府對於用電集中、長時間運作設施的碳排放潛在風險的關注。例如大型資料中心、捷運機電設施、大專院校的中央空調與實驗室設備等,其電力使用佔據整體營運碳足跡的主體,透過電力數據可有效估算其間接排放量(Scope 2)。
其次,對於門市數量龐大的連鎖零售與電信業(如便利商店、超市、電信服務),其納管條件為:
直營與加盟門市總數合計達100家以上。
此標準考量的是「據點分布密度」與「整體營運能耗」的乘數效應。即便單一門市能耗不高,惟大量分散據點累積起來之碳排總量可觀,且具備資料收集與集團管理的可行性。
對於醫療機構而言,僅限於:
經衛生福利部評鑑為「醫學中心」等級之醫院。
該級別醫院通常規模龐大,擁有高耗能醫療設備、24小時運作系統,單一院區即可達到年用電1,000萬度以上之級距,屬於典型的能源密集型非工業單位。
在運輸部門方面,納管對象為公路汽車客運業、市區客運業、遊覽車業與貨運業,納管條件則為:
營業用車輛總數達200輛以上者。
由於車輛直接燃燒柴油或汽油屬於範疇一排放(Scope 1),因此車輛總數即為量化判定的重要依據。此門檻設計簡便,能協助主管機關迅速篩選高排企業車隊。
最後,針對中小型製造業,如未納入原有「大排放源公告範圍」者,仍可能因能源使用達下列任一門檻而被納管:
煤炭年使用量 ≥ 4,000公噸;
燃料油年使用量 ≥ 3,200公秉;
天然氣年使用量 ≥ 500萬立方公尺;
單一排放口總熱值 ≥ 1,000萬仟卡/小時;
全廠年度外購電力 ≥ 2,000萬度。
上述標準結合了化石燃料實體使用與電力消耗兩大類指標,兼顧製程型與動力型排放源,具有代表性與可操作性。
整體而言,此次納管門檻設計具備明確性、可量測性與跨產業適用性,並以前一年度資料為依據,確保時效性與穩定性。企業可透過能源帳單、門市數、車輛數等既有營運資料,初步自行判斷是否為潛在納管對象,並提早部署資料盤整與內部協調作業。
表格 1.擴大盤查納管條件一覽表 /資料來源/步臻低碳策略
表格 2.擴大盤查_納管條件詳表_含判定方式與範例/資料來源/步臻低碳策略彙整
2.3 多據點企業的盤查登錄要求
在本次環境部公告的溫室氣體盤查登錄政策中,「多據點企業」是不可忽視的重點對象。許多企業本身採取集團總部加上大量分支機構或門市之營運模式,其碳排放雖分散,但整體能源使用量與排放總量往往相當可觀。因此,政府亦明確規定,凡符合公告納管標準之企業,不得以單一據點規避盤查責任,須由總公司或母機構整體負責登錄與盤查作業。
根據公告備註條文,企業如設有分公司、分店、分處、特約門市、加盟門市、分校、分部等營運據點,應由總公司或母校統一整合其所屬所有據點的排放資訊進行申報,而非讓各據點各自為政、分散登錄。這項規定反映出政府對企業組織運作方式的理解,並試圖強化企業母體的碳治理責任。
具體而言,對於下列企業型態,其盤查登錄責任應由總部主體承擔:
連鎖便利商店、超市、通訊行等:應統一計算直營與加盟門市總數,並由總部合併處理盤查。
百貨、量販、連鎖餐飲、資訊服務業:即便各店鋪為不同分公司或營運單位,仍須以母公司或總營運部名義統一申報。
大專校院系統:包含分校、附設單位、研究中心等,皆應由總校方統籌辦理。
物流與運輸業:分區物流倉儲據點、區域車隊、駐點營業所,皆應納入母公司車輛統計與排放範疇。
醫療體系:若醫院為財團法人或醫學中心體系之一部分,亦須統一納入母機構計算。
此類整合式申報模式,對企業來說具有以下幾項意涵與挑戰:
資料整併能力要求提升:企業須從不同據點或子公司收集用電量、能源使用、車輛數、樓地板面積等關鍵數據,並進行彙整分析,不能僅依據單點資料推估。
跨單位協調與責任釐清:盤查牽涉各地營運單位,需建立標準化報表與工作機制,否則將增加誤報與遺漏風險。
內部制度建構需求升高:應逐步建立內部「排放資料盤查與登錄作業指引」,納入永續報告與ESG治理架構。
環境部亦指出,若企業在申報年度中曾一度符合納管條件,無論是否全年皆達標,皆需納入盤查範圍。這代表企業不應僅依年終統計數據進行自我排除,而應依據月度或季節性營運高峰進行預判,以保留充裕作業時間。
步臻低碳策略建議,多據點企業應及早導入碳排放資料管理系統(如 GHG MIS),或導入碳盤查雲端平台,結合能源管理系統(EMS)或既有 ERP 架構,進行分層分權之資料整合,以符合「總部統整、據點回報、集中揭露」的政策精神。對於企業集團而言,這不僅是合規作業,更是向 ESG 投資人展現治理能力的重要契機。
隨著「事業應盤查登錄溫室氣體排放量之排放源」公告的實施,企業須掌握盤查登錄的作業流程與重點時程,確保在制度啟動後能即時完成法定義務。本章將說明盤查登錄的作業節點、平台操作方式、排放計算要素與常見問題,協助企業於實務中有效落實。
3.1 年度作業時程與重要期限
根據環境部公告,自中華民國115年(2026年)起,所有符合納管條件之事業單位,應依《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登錄及查驗管理辦法》規定,於每年固定期間內完成前一年度的盤查與登錄作業。此項規定的核心時程如下:
3.1.1核心法定時程
盤查期間:企業需針對**前一年度(例:2025年)**進行全年度的排放資料盤點與計算。
登錄截止日:應於次年4月30日前(例:2026年4月30日),完成前一年度的資料登錄與提交。
此一「次年4月底前完成登錄」的制度安排,提供企業約4個月的準備時間,包含資料彙整、排放計算、內部審核與最終上傳。但若企業於該年度中「曾一度符合納管條件」,即便非全年達標,亦需完成該年度的完整盤查與登錄,這點對季節性營運型企業尤為重要。
3.1.2建議作業排程(企業內部)
1月初~2月中:彙整前一年度能源使用、車輛運作、據點門市數等基礎資料。
2月下旬~3月底:依範疇一與範疇二進行排放計算,完成內部審核。
4月初~4月30日:登入平台完成資料登錄與提交,並列印存檔。
5月起:彙整成果作為內部碳管理、ESG報告或碳費風險分析之依據。
3.1.3延伸應用與未來風險
企業所完成之盤查資料,雖於目前階段無需查驗、亦不直接導入碳費計算,但極可能於未來成為:
碳費課徵基礎資料;
主管機關納入碳交易制度之候選名單依據;
金融機構與客戶進行ESG篩選時的重要參考依據。
因此,即使部分企業目前尚未被納入納管名單,也建議盡早建立「自願盤查」的制度,透過提早整備資料與試算排放量,降低未來政策風險。
3.1.4步臻建議
我們建議企業將碳盤查工作正式納入年度永續工作計畫中,並設置專責窗口進行跨部門資料整合。對於據點分散或營運複雜的企業,應規劃「碳排查核工作群」進行彙整與審查,並於4月30日前一至兩週完成所有上傳作業,以預留修正與確認空間。
3.2 登錄平台介紹與使用方式
為協助企業完成法定之溫室氣體盤查登錄作業,環境部已建置「事業溫室氣體排放量資訊平台」,作為所有受公告納管企業進行盤查登錄的官方作業平台。此平台整合用電資料介接、盤查範疇指引與歷史紀錄保存等功能,並將持續擴充適用行業的輔助模組與計算工具。
平台基本資訊
平台名稱:事業溫室氣體排放量資訊平台
主管機關:環境部氣候變遷署
使用網址:將另由環境部於法規說明會公開並透過官網公告
登入方式:以公司或法人「工商憑證」登入(不可使用個人自然人憑證)
該平台為全國性登錄介面,具備分層權限管理與組織綁定機制,可讓總公司為主體,授權轄下各分公司或據點進行資料填報,再由主管單位彙整審核與最終送出。對於據點多的企業尤為便利。
平台操作步驟概述
登入系統
使用公司負責人或資訊主管之工商憑證登入平台,建立公司專屬帳號與操作人員權限。
建置盤查基本資料
輸入組織架構、營運據點清單、主要業務類型、據點屬性(直營、加盟、分校等)及能源使用類型。
資料登錄與上傳
對照公告條件填寫各據點能源使用資料,包括電力、燃料使用量、車輛數等。可搭配環境部提供之Excel試算工具或線上計算模組自動換算 CO₂e 排放量。
資料彙整與確認送出
所有輸入資料須經公司內部授權人員確認無誤後送出,系統將生成登錄編號與摘要報表供下載備查。
保存與追蹤
登錄完成後,平台會自動儲存歷史紀錄,供未來查驗、修正或追溯使用。也可匯出 PDF 或 Excel 作為內部紀錄或永續報告佐證資料。
整合電力資料:與台電數據串接
平台設有與台灣電力公司用電資料系統的介接功能,經用戶授權後可直接調閱電號年度用電量,減少人工抄錄錯誤。特別是擁有大量據點的連鎖企業,可加速多據點盤查作業。
常見介面與輔助功能
「查詢填報進度」功能,協助主帳戶追蹤各據點是否完成上傳;
「一鍵複製上一年度據點資料」功能,提升年年盤查作業效率;
「試算排放量」功能,可輸入用電或用油數據,立即得知對應排放量(依最新排放係數自動更新);
「多據點合併下載/上傳」功能,支援 Excel 匯入或批次上傳。
步臻建議
為因應實務操作與未來政策衍伸用途(如碳費、碳揭露、投資ESG問卷),企業應指派資訊部門或永續主管熟悉平台介面與功能,並在首次操作時完成內部流程SOP建檔,確保未來可重複執行且符合稽核要求。
3.3 範疇一與範疇二排放的計算方法
依據《溫室氣體盤查登錄及查驗管理辦法》及環境部公告,企業於進行溫室氣體排放盤查時,須涵蓋「範疇一」(Scope 1)與「範疇二」(Scope 2)兩大類型的排放源。這是目前最基本、也是最常見的企業盤查範圍,具備高可控性與可追溯性,為未來碳費與揭露制度的核心計算基礎。
範疇一(Scope 1):直接排放
定義:企業在其擁有或控制之實體內,直接燃燒燃料或產生排放的來源。
常見來源包括:
自有車輛燃燒汽油或柴油;
鍋爐、發電機、燃燒爐等使用燃油或天然氣;
使用冷媒設備(如冷氣、冷藏櫃)逸散的冷媒排放;
廢棄物焚燒爐或特殊製程反應排放(限製造業)。
計算方法:
每一項燃料或排放來源須依其「活動數據(Activity Data)」乘以「排放係數(Emission Factor)」,再乘以相對應的全球暖化潛勢值(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GWP),公式如下:
排放量(tCO₂e) = 活動數據 × 排放係數 × GWP
例如,一公升柴油的 CO₂ 排放係數為 2.6 kgCO₂e(依環境部公告值),若年度燃燒 10,000 公升柴油,即為:
10,000 × 2.6 ÷ 1,000 = 26 公噸 CO₂e
範疇二(Scope 2):間接能源排放
定義:企業自外部購買之電力、蒸汽、熱水等間接能源所產生之排放,但排放實際發生於供應端(如台電公司)。
台灣情境下之重點:目前範疇二最主要來源為「外購電力」,而依環境部公告,自2025年起應使用年度最新的「台電排放係數」進行換算(例:2023年度為0.494kgCO₂e/kWh)。
計算公式:
年排放量(tCO₂e) = 年度用電量(kWh) × 排放係數(kg/kWh) ÷ 1,000
若某企業年度總用電量為 1,200,000 度(1.2 GWh),則其範疇二排放為:
1,200,000 × 0.494 ÷ 1,000 = 592.8 公噸 CO₂e
其他技術要點
冷媒逸散計算:須確認冷媒種類(如R-134a、R-410A)與充填量,並使用冷媒專屬 GWP 係數換算(多數為1000以上)。
車輛排放:需登記車輛數與年油耗,可使用燃油發票推估或GPS系統匯出數據佐證。
電力資料來源:建議以台電或建築物能源監測系統(BEMS)為主,避免估算誤差。
排放係數更新:環境部每年公告最新版國內排放係數,建議查閱最新年度值避免使用過期版本。
步臻建議
步臻低碳策略建議企業建立一套內部「碳排數據表單模板」,並按據點分級彙整,配合排放係數與 GWP 公告值,自動計算與追蹤歷年變化趨勢。此外,應建立資料佐證檔案,例如發票、台電帳單、能源合約、冷媒維修紀錄,以備內部查證或第三方驗證使用。
3.4 常見問題與注意事項
在執行溫室氣體排放盤查與登錄的過程中,企業常面臨概念混淆、資料準備不全、平台操作不熟悉等挑戰。尤其對於首次納入盤查公告範圍的服務業、運輸業或教育機構而言,如何正確理解「納管條件」、取得「可驗證數據」並完成「完整登錄」是關鍵。以下歸納數個實務上常見問題與對應注意事項,供企業預先因應:
問題一:我是否屬於應辦理登錄的事業單位?
判斷重點:
是否屬於公告指定行業(如百貨、便利商店、大專校院、運輸業等);
是否在「前一年度」符合用電、燃料、車輛數或門市數等門檻;
若為集團企業,是否整體集團符合總量門檻。
建議對策:
儘早盤點2024年全公司與所有分支據點的能源與營運數據;
可參考環境部提供的「納管對象自我判斷工具」試算;
與會計部門、設施管理單位合作取得能源使用明細。
問題二:如果當年度只有部分月份達標,還需登錄嗎?
回應原則:
是的,根據公告條文:「倘於該年度中曾符合條件者亦屬之」,即使非全年達標,也應於次年完成盤查登錄。
舉例:
某便利商店連鎖體系2024年7月新開第100家門市,自此達門檻,則仍需盤查2024年全年度數據。
問題三:我沒有碳排放計算經驗,怎麼進行盤查?
建議步驟:
蒐集基本活動數據:用電度數、燃料購買量、車輛加油紀錄、冷媒維修紀錄等;
對照排放源類型,參考官方排放係數;
使用環境部提供的試算表或平台內建工具自動計算;
若不確定如何分類排放源,可參考「盤查指引」或尋求顧問協助。
工具提示:
環境部提供「Excel試算工具」與「計算模組」,輸入基本數據即可換算為 CO₂e 排放量。
問題四:盤查完之後是否會面臨碳費或罰則?
目前狀況:
本公告採「三不一沒有」原則,表示:不需查驗、不需委外、不會麻煩、暫不收費;
然而,盤查資料將成為未來碳費課徵、碳交易制度、甚至綠色採購與ESG評比的重要依據。
步臻建議:
即便目前尚未課費,企業應視盤查為內部風險管理一環;
建議將每年盤查納入永續報告或供董事會永續報告揭露;
長期而言,資料透明將有利於品牌形象與投資關係。
其他注意事項
納管盤查其他注意事項
步臻低碳策略在協助企業進行盤查輔導時,建議企業內部應建立「永續數據主責人制度」,由資訊部門或工程單位統籌資料整合、永續部門主導回報與分析,並定期追蹤歷年排放變化,以銜接未來更多減碳與碳定價政策需求。
4.1 低碳專業實務課程與案例工作坊
面對溫室氣體盤查制度的正式擴大與上路,許多第一次被納入規範的企業與非傳統工業部門(如服務業、運輸業、教育醫療機構)往往面臨「不知從何開始」的挑戰。為協助企業快速理解政策要求、建立內部執行能力與實務操作邏輯,步臻低碳策略有限公司設計了一系列以「做中學」為核心的低碳專業課程與案例導向工作坊。
課程設計理念
步臻課程的設計主軸,建立在以下三個核心價值:
知識即應用(Knowledge-to-Action):從政策法規、技術指引延伸至實際盤查表單操作。
實戰即訓練(Hands-on Practice):以企業提供之實際用電、燃料、冷媒或車輛資料為範例操作。
導入即轉型(Capacity Building):課程不僅止於教學,目的是讓學員課後即能推動公司盤查計畫。
我們深知許多企業缺乏永續或碳管理專責人員,因此課程以非工程背景者也能上手為設計標準,結合理論講授、實務計算與案例解析。
課程類型一覽
入門課程:溫室氣體盤查與揭露基礎班
認識GHG Protocol與ISO 14064-1架構
範疇一、二的排放源判定與資料需求
如何讀懂公告條文與納管標準
進階課程:企業盤查實作與平台模擬班
使用模擬平台完成單據點盤查資料填寫
學習冷媒逸散、燃油消耗等複雜項目的估算技巧
建立內部盤查資料庫表單架構
主題工作坊:行業別特化案例班(適合HR、法務、營運單位)
醫院、便利商店、大專校院專屬範例操作
多據點彙整與授權制度設計
結合永續報告書與碳費風險揭露的說明模板
企業內訓客製課程
依企業營運型態、據點數量與現行ESG進程設計課綱
可搭配盤查年度時間表進行「導入式輔導教學」
提供課後技術支持與進度追蹤服務
課程成效與回饋亮點
多家連鎖零售與物流業者回饋:「原本完全不了解碳排怎麼算,透過步臻工作坊內部已能進行初步自我盤查」。
中型製造業主表示:「本來擔心需外包委外,透過三日進階班即可由內部工程部門接手碳盤查任務」。
步臻的課程不以填鴨式教學為主,而是以「企業真正需要什麼」為出發點,協助參與者釐清概念、取得操作信心,並建立制度化思維。
課後延伸:搭配顧問服務與評估報告
所有課程皆可搭配後續的顧問服務,包括:
盤查試算與精度評估;
報表檢核與內部審查協助;
整合ESG揭露、碳揭露、CDP或RE100報告所需之盤查資料輸出。
4.2 碳排放量計算工具與平台支援
在溫室氣體盤查作業中,最常見的實務挑戰之一,便是如何將複雜、多來源的能源使用數據準確換算為標準化的二氧化碳當量(tCO₂e)排放數據。尤其對於首次進行盤查的企業而言,面對各類燃料、冷媒、用電數據常會無所適從。步臻低碳策略團隊深知此點,因此我們不僅提供人工輔導服務,更同步建置一系列專業的盤查工具與自動化平台支援,協助企業提高效率、降低錯誤率,並符合政策要求。
工具開發理念
我們的工具設計以「使用者導向」為核心,強調以下三大原則:
符合公告規範:全面對應環境部公告排放係數、GWP值與最新法規條件;
操作直覺簡便:即使非技術人員亦可快速上手輸入與解讀;
支援據點整合:特別設計可用於多據點企業的彙整需求,支援Excel或平台介接。
步臻自主開發之盤查工具組
GHG Excel 試算表(步臻版)
依照範疇一與範疇二分類設計欄位;
包含台電排放係數、柴油/汽油/天然氣等常用燃料排放係數自動套用;
可依據年度自動更新排放總量與比率,適用各行業。
冷媒排放估算模組
根據冷媒型號(如 R-134a, R-410A)自動帶入 GWP 值;
提供「加填量法」、「年逸散率法」等多種估算法;
支援冷藏設備、冰水主機等高耗冷媒設備彙總作業。
車輛燃料排放簡化試算器
可根據車種數量與平均油耗自動估算年度排放;
也可匯入車隊GPS數據或油卡月報進行精算。
多據點合併輸出表單
區分總公司/分公司/加盟門市;
每據點可各自填寫,再由總表一鍵彙整並轉為登錄格式。
平台支援與自動化整合
步臻低碳策略亦可提供雲端平台整合模組,包含以下功能:
碳盤查雲端填報系統(Beta)
使用者可線上登入後依據所屬行業自動顯示對應排放源;
雙語界面支援中英文版本,方便跨國企業操作;
登錄資料可一鍵轉為 GHG年度排放報告附表格式(CSV、PDF)。
API 串接服務(大型企業/集團客戶適用)
可串接台電用電系統、企業ERP系統、能源管理系統(EMS);
減少人工作業,提高即時性與正確性;
適用於企業永續長期追蹤碳管理指標。
輔助圖表與EXCEL報表自動生成
步臻工具皆搭配圖表自動產生模組,可快速輸出以下資訊供內部檢視或報告使用:
各排放源佔比圓餅圖(依需求增加設定);
年度排放趨勢折線圖(依需求增加設定);
各據點/部門碳強度(碳密集度)比較條圖(依需求增加設定);
行業別基準值對照圖(可作為未來揭露參考/依需求增加設定)。
實務導入成果
多家企業已使用步臻低碳設計開發工具完成內部初盤查工作,並成功整合為永續報告或CDP碳揭露依據。例如某公司透過油耗紀錄與車輛管理系統,自動匯出資料進入EXCEL模組,每月自動更新車隊碳排並推算年度趨勢,節省逾80%人工處理時間。
4.3 專業證照與能力鑑定協助
隨著氣候治理與碳管理逐步成為企業經營策略不可分割的一環,如何建立一套穩定、可靠且能因應政策變化的內部「永續執行力」,正是企業從合規導向邁向競爭優勢的關鍵。事實上,盤查制度的導入只是第一步,真正能將其內部化、常態化與策略化,則仰賴專業人才的培育與制度化的能力鑑定機制。
在這樣的背景下,步臻低碳策略不僅協助企業「完成一次性的盤查作業」,更強調協助企業建構長期可複製的碳盤查人才體系,導入內部訓練、專業認證與人員制度設計,作為永續治理能力的一部分。
企業需要哪些「碳管理人才」?
根據步臻實務觀察與輔導經驗,一家能有效實施溫室氣體盤查、制定減碳策略與整合ESG揭露的企業,應至少涵蓋以下三類核心能力人員:
碳盤查實務人才(GHG Reporting Officer)
能熟悉範疇一與二排放計算邏輯
具備資料收集、排放估算與報表彙整能力
能解讀環境部公告條文並依據不同業務單位進行排放分類
內部查證人員(GHG Internal Verifier)
能針對各據點或部門盤查結果進行初審
能辨識高風險或資料可信度較低項目
建立重大性門檻、抽樣審核表單與內部佐證制度
永續策略整合人員(ESG Program Integrator)
能將盤查數據轉化為ESG報告、碳揭露(CDP)、SBTi計畫、RE100路徑等資訊
對接高階主管與利害關係人溝通揭露內容與管理成果
能整合碳盤查與綠色採購、風險財務分析
這些角色可依組織規模分由1人擔任多職或分層設計。步臻協助企業設計完整的人才角色圖譜與職能模型,作為未來培訓與晉升依據。
認證與培訓路徑設計:從入門到進階
步臻提供以下能力階梯課程與證照培訓對應:
表格 3.培訓課程分類表/資料來源/步臻低碳策略
對接國內外專業認證體系
步臻也協助企業對接第三方或國際認可之專業碳管理證照,如:
ISO 14064-1/14064-3 組織層級盤查與查證證書(搭配公正第三方查確證機構進行合作課程)
GHG Verifier/Lead Verifier 初階能力認證(依UNFCCC/IAF指引模擬評量)
GRI認證培訓(Certified Sustainability Practitioner)
SBTi相關路徑建構與目標設定培訓
CDP問卷回應實務能力訓練(依CDP年度更新架構)
這些認證可作為企業內部人才評鑑、升遷或外部揭露人才證明之依據,亦有助於取得ESG評比加分。
實務輔導案例:內部盤查制度化的轉型效益
某連鎖餐飲業客戶原僅由財會部門負責登錄用電資料,但由於營運點超過500間,常出現資料漏登與計算錯誤。步臻協助其設計內部人員能力模型,並透過三階段訓練計畫,培育30名盤查窗口與6名內部查核人員。導入後,不僅盤查效率提升三倍,且資料品質穩定,亦成功整合至其母集團ESG報告揭露項目中,提升整體永續透明度。
步臻觀點:碳盤查證照,是投資,更是保險
在國內碳費、歐盟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CDP碳揭露專案、下游參與SBT氣候行動、國際或跨國大型企業客戶、供應鏈減碳壓力多方交織下,人才就是企業風險管理最前線的防線。碳盤查不是一紙報告,而是一項能力建構工程。步臻協助企業從流程→工具→人員→制度,建立完整能力閉環,將一次性合規行為轉為長期競爭優勢。
4.4 客製化輔導與諮詢服務
隨著溫室氣體盤查制度的法制化與大規模擴張,越來越多企業開始面臨「第一次盤查」、「無經驗人力」、「據點分散」、「系統建構不完全」等多重挑戰。環境部雖提供通用型平台與工具,但對於各行各業在實務上所遇到的內部流程、資料來源、跨部門協調與揭露邏輯,仍需更具彈性與深度的支援。
步臻低碳策略正是在這樣的需求下,建立一套以**「情境導向 + 客製輔導 + 長期陪跑」**為核心的諮詢服務模式,協助企業從起步建構、盤查作業、內部制度到揭露應用形成閉環,並依行業特性進行調整與優化。
什麼是「客製化輔導」?
步臻客製化服務不只是協助填表,更是以企業的實際營運與管理結構為出發點,建立能持續運作的碳管理架構。客製輔導通常包含以下幾個核心階段:
初步診斷與適用性判斷
分析企業是否已納入最新公告納管名單
協助判讀「是否達標」、「哪些據點應列管」、「是否須彙總申報」
設計對應之組織邊界與排放邊界
資料盤整與流程盤點
檢視企業內部是否已有用電、燃料、冷媒、車輛等資料庫或流程表單
評估資料可信度、可得性、資料負責部門與盤查負責人設計
建立企業碳盤查作業指引(SOP)
擬定從數據收集→估算→彙整→查核→登錄的完整工作指引
協助制定表單格式、填報頻率、查核負責人、年度工作排程
系統性盤查與工具導入
若企業具資訊能力,協助建立Excel模板或雲端盤查平台模組
若已有BEMS或ERP系統,則可進行串接資料匯入盤查工具之建置
內部訓練與驗證機制建立
針對關鍵部門設計課程並培訓內部查證窗口
協助建立「內查-主審-確認-揭露」四階段驗證與簽核制度
報告與揭露支援
產出盤查摘要報告書,符合ISO 14064-1:2018或CDP、GRI等揭露框架格式
支援撰寫ESG報告氣候章節(GRI 305, IFRS S2)或主管機關回報表單填報
常見客製案例類型
表格 4.常見客製類型表/資料來源/步臻低碳策略
長期顧問服務:不只是一次性解決
步臻提供多種型態的長期合作諮詢模式:
盤查顧問年度契約:每年度固定支援盤查、資料審核、登錄作業與改善報告
永續揭露顧問:整合CDP問卷、TCFD分析、SBTi申請與碳盤查數據整合
碳費風險顧問:協助推估未來碳費暴露度、擬定減碳路徑與內部碳價模型
所有合作皆提供「作業制度建檔+文件表單移轉+能力內部化訓練」,確保企業三年內能由內部團隊主導、顧問輔助為主體。
客戶實證成果分享
某公股大型運輸業者原本僅使用能源總表估算排放,導致冷媒、車輛、外購電力盤查不完全。經步臻協助導入完整彙整模組與年度盤查流程後,成功在一年內達成:
建立冷媒填補紀錄制度;
車輛以油耗回報建立Scope 1排放資料庫;
完成超過40個場站據點的分點電力登錄;
並以盤查成果同步應用於CDP Climate Change問卷。
步臻觀點:盤查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策略
碳盤查不是為了「填一張表」而存在,而是一項企業風險預警機制,也是一個策略決策工具。步臻不只幫企業過關,更希望幫企業建起一套長期能用、會長出成果的能力架構。
我們相信,「碳管理力」將會成為企業在未來氣候經濟中的關鍵資產,而「輔導顧問」的角色,正是幫助您站穩這個起點,走得更遠。
面對日益成熟的碳盤查制度與不斷升級的揭露要求,企業不能僅止於「完成登錄」這一步,更應進一步將碳排放管理融入內部治理與永續發展策略中。從制度面、組織面到操作面,建立一套具備標準化、系統化、與策略連動的內部碳管理架構,將是企業因應淨零轉型趨勢、應對未來碳費制度與ESG揭露的關鍵。
本章提出步臻低碳策略根據實務輔導經驗所整理之五大應對策略,作為企業提升氣候韌性與碳治理能力的進程建議。
5.1 建立內部碳管理制度的步驟
溫室氣體盤查並非單一年度的專案性任務,而是一項橫跨部門、跨時期且與經營策略深度掛鉤的持續性管理工作。尤其在碳定價、碳費制度與永續揭露逐步制度化的環境中,若企業仍僅停留在「外部委託處理」、「突擊應對揭露」的階段,將難以因應未來監理與市場對氣候資訊精確性與即時性的雙重要求。
因此,「建立內部碳管理制度」的關鍵目的,在於讓企業能夠從「作業依賴外部 → 規範內化 → 能力自主」逐步轉型,並最終將碳資訊與營運決策真正連結,轉化為風險控制與轉型契機。以下為步臻提出的六大步驟:
步驟一:設立主責單位與跨部門氣候工作小組
一套成功的碳管理制度,首要之務是明確設定責任歸屬。企業應由董事會或高階管理團隊正式指派永續發展主責單位(如ESG辦公室、總務處、法遵部等),並設置「氣候風險與碳管理專案小組」。
該小組應涵蓋:
工程或設施單位(能源/冷媒設備);
營運部門(生產/物流/據點管理);
採購與財會部門(碳成本與財務揭露);
資訊部門(數據整合);
行銷與永續部門(外部溝通與ESG揭露)。
設計一張「氣候任務分工圖」與工作會議時間表,有助於推動內部共識,並提升盤查過程的主動性與精準度。
步驟二:全面盤點可用資料與建立「排放源清冊」
碳盤查的關鍵在於「資料驅動」。企業應全面盤點可取得的能源、冷媒、交通、建築與製程數據,包括但不限於:
電力帳單、能源計費憑證、台電介接數據;
燃料用量、車輛油卡記錄、自動加油資料匯出;
冷媒充填維修紀錄、主機設備規格書;
製程熱值統計、鍋爐操作數據等。
建議建立一本「GHG活動數據來源表」(如活動資料來源、單位、更新頻率、負責人、可信度評估),以利追蹤與年度更新,並為未來查證提供佐證基礎。
步驟三:制定內部盤查與查核作業程序書(SOP程序管理書)
資料蒐集若無一致流程與檢核標準,將導致數據品質落差。步臻建議制定以下制度文件:
盤查作業流程圖(含時程、部門責任、文件傳遞點);
GHG盤查操作手冊(明列範疇一與二的計算原則、排放因子、估算方式);
重大性評估原則(定義最低填報門檻與推估可容許範圍);
查核清單模板(盤查後應由第二部門抽查是否正確填報);
年度盤查時程表(建議自每年1月起啟動,4月完成登錄)。
內部制度建立後,可形成可持續執行的制度循環,使盤查從人依賴轉向流程依賴。
步驟四:建構可複製使用之盤查工具與整合平台
盤查資料來源分散,若每年皆從零開始將極不具效率。企業應導入下列工具模組以建立「可複製、可追蹤」的數據處理系統:
盤查表單模板(依據不同排放源設計欄位,如燃料用量、車種、冷媒類型等);
彙整總表設計(自動合併各據點資料,計算加總與佔比);
雲端平台或Excel API介接模組(可匯入能源管理系統或台電API資料);
歷年數據比對圖表(分析碳強度趨勢與熱點據點變化)。
步臻開發之GHG試算與彙總EXCEL(亦可購買ERP網頁版系統)即具備以上功能,並能一鍵轉為ESG報告揭露格式或主管機關登錄表單格式。
步驟五:建立「內查 + 主審 + 核定」三層驗證制度
資料正確性將直接影響企業信用與碳費基礎,建議建立三層級查證流程:
基層單位(填報):由各據點或部門填寫第一手資料;
中層主管(內查):依佐證文件交叉審查(如比對電費、燃料單據等);
主責單位(主審):計算合計排放量,檢查是否符合邊界、係數使用一致性;
高層管理階層(核定):最終確認後呈送董事會或高層核備。
此機制不僅提升數據品質,也可作為導入未來第三方查驗(ISO 14064-3)前的模擬驗證制度。
步驟六:將碳盤查成果內嵌至風險管理與策略規劃
最後,碳盤查不應止於揭露,而應上升為「風險管理」與「資本決策」工具。建議將碳盤查成果應用於:
推估碳費與碳交易成本暴露(可結合財務模擬工具);
建立內部碳價制度(影子價格、內部碳預算配置);
作為SBTi、CDP、TCFD揭露依據;
納入年度營運KPI或CSR績效獎酬指標;
作為供應商管理與綠色採購之評估依據。
步臻觀點認為,碳管理不只是資料登錄,更是企業營運戰略管理的延伸。透過制度化的內部盤查流程、工具化的操作模組、組織化的能力建構,企業才能在快速變動的氣候經濟下穩健前行,真正將「碳」轉化為決策資源,而非合規負擔。
甘特圖說明:以下為內部碳管理制度建構步驟一至六(參酌圖 1. 內部碳管理制度建構步驟KPI甘特圖)
為建立可持續運作的碳管理機制,企業應依循一套由上而下、橫跨部門、具備制度化與工具化的內部建構流程。上述甘特圖清晰標示出從2025年初起,企業可依序推動六大階段作業,協助組織完成從「盤點責任體系」到「碳風險策略整合」的能力建構路徑。
此圖呈現的時程建議如下:
步驟一(1月上旬):確立氣候議題治理責任,成立碳管理小組,統整跨部門人員與角色。
步驟二(1月中至月底):由各單位盤點既有能源、車輛、冷媒與製程數據,建立排放源清冊。
步驟三(2月):制定盤查與查核流程SOP、查證規範與填報格式。
步驟四(3月上旬):導入盤查工具或數據系統,開始彙整與測試資料運作流程。
步驟五(3月中至月底):設計資料可信度分級、內查流程與主審核機制。
步驟六(整月4月):將盤查成果內嵌至氣候風險管理機制,結合財務推估、碳費模擬與揭露準備。
此進度表可依企業規模與部門成熟度進行彈性調整,但關鍵在於設有專責推進機制與跨部門協同安排,才能使盤查不僅合規,更具轉型戰略意涵。
步臻低碳策略建議企業每年度依此節奏推動年度盤查作業規劃,並將該進度圖納入內部永續治理年度行事曆,以利整合內控流程與未來碳揭露責任軌跡。
圖 1.內部碳管理制度建構步驟KPI甘特圖/資料來源/步臻低碳策略氣候小組研究
圖表說明:2025年 CDP/GRI/IFRS 永續揭露對接時程圖(參圖2. 永續揭露對接時程甘特圖)
本圖展示了企業於2025年度需面對之三大國際永續揭露體系——CDP 氣候問卷(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GRI 永續報告準則(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IFRS S1/S2 永續揭露準則(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其準備與對應時程規劃,有助企業同步統籌整體揭露策略與內部作業節奏。
甘特圖中依時間軸分段標示各揭露框架的「準備期」與「提交/整合期」,呈現如下重點資訊:
CDP 氣候問卷
準備期(1月~5月):企業需依照前一年度碳排放、氣候風險機會、治理與策略等面向,盤點資料、更新問卷草稿。
填報期(6月~8月):CDP 問卷正式開放填報,企業須於平台提交最終版本並應對潛在評分核查。
步臻建議:與溫室氣體盤查作業緊密銜接,可將盤查結果直接嵌入問卷框架並用於評分加分項。
永續報告GRI 揭露準則
整編期(2月~6月):建議企業依據 GRI 2021標準(特別是305氣候變遷相關揭露),於Q2前完成報告草稿整編與利害關係人回饋,為年度報告定稿奠基。
步臻建議:本期可同步進行重大主題鑑別、ESG數據彙整,並提前準備董事會審查流程。
IFRS S1 / S2 永續揭露準則
資訊整合期(3月~9月):S1聚焦於永續相關財務資訊總覽、S2專注於氣候變遷風險機會之揭露,企業需進行資料架構重整與風險評估報表設計。
財務揭露搭接期(8月~12月):與年報或財報合併揭露,並與財務部、法遵部門密切合作。
步臻建議:IFRS揭露不僅是額外報告,更將影響公司資本市場形象與資金成本,應視為董事會級別議題。
圖 2.永續揭露對接時程甘特圖/資料來源/步臻低碳策略氣候小組研究
5.2 導入碳盤查系統與數位工具
A. 導入盤查系統的五大核心理由
隨著組織排放資料範圍愈來愈廣、部門協作愈來愈密,碳盤查已不再適用傳統紙本或Excel管理模式。數位化的系統能幫助企業集中管理多據點數據、即時監控碳排熱點、優化作業流程,並在應對CDP、GRI、IFRS S2等揭露時節省大量準備與轉換時間。
B. 系統模組設計與功能建議
碳盤查系統應支援用戶權限控管、依據範疇自動分類排放源、內建台灣及國際最新排放係數,並能統一輸入格式與計算邏輯。同時需提供圖形化介面,用於顯示碳排趨勢、強度、熱點分析等,協助高階主管決策。
C. 導入流程與落地建議
企業應先盤點目前碳排資料蒐集流程與責任單位,確認各據點能源帳單、車隊燃油、冷媒維修、燃料統計是否集中。建議先以兩至三個核心據點試辦,再逐步擴展為全面盤查系統,並在過程中同步建立教育訓練及問題回報機制。
D. 實務應用案例
以某零售業為例,步臻協助其導入台電API數據串接,整合至碳盤查平台,約1,300個門市每月自動更新外購電力數據;某製造廠則導入燃氣與冷媒主機資料紀錄模組,自動試算年排放與碳費推估值。
E. 導入關鍵成功要素
系統成功的關鍵在於跨部門協調機制、高層支持、設定標準格式、資料驗證機制及可延續的SOP建置。除IT部門協作外,亦應納入永續管理目標考核,使碳盤查成為年度KPI之一。
F. 導入效益與轉型機會
系統化可協助企業快速應對外部查核與揭露要求,亦能與碳成本管理、減量計畫監測、自願性揭露如CDP、RE100整合。更可內嵌至財務決策,提升資金使用效率並降低氣候風險損失。
G. 可擴展應用情境
碳盤查系統資料可延伸應用於SBTi目標進度追蹤、TCFD場景分析、IFRS S2氣候財務風險揭露、碳資產負債表模擬、綠色採購決策支持等,真正將碳數據導入決策中。
5.3 預備未來碳費與碳交易制度的策略
隨著《氣候變遷因應法》於2023年正式施行,台灣邁入了碳定價時代的轉捩點。根據該法規授權,環境部已著手推動「碳費制度」與「碳權交易制度」的雙軌並行政策,一方面透過徵收碳費促進高排放企業內部化其環境成本,另一方面建立國內自願碳市場(DVCM)以激勵民間減量參與與產業創新。
企業在面對這場制度轉變時,若僅以「遵循義務」思維處理盤查與揭露工作,將錯失資金風險控制、政策工具使用與轉型價值掌握的關鍵窗口。因此,了解碳費制度的結構、掌握碳市場發展動向並建立策略性應對方案,將成為企業在未來3至5年能否穩健運作並持續創造永續價值的關鍵。
A. 台灣碳費制度概要與預測分析
根據環境部已發布之草案與政策方向,台灣碳費制度初期將採取「行政定價」模式,以政府公告單價乘以查證排放量進行費用計算。重點規劃包含:
適用對象(初期納管):每年排放量超過25,000公噸CO₂e的特定排放源事業(多數為能源、鋼鐵、化工、水泥、運輸等高排放產業)。
計算方式:以年度盤查結果(經ISO 14064-1:2018準則計算並經查證通過)乘以公告碳費價格。
預估費率:根據學界與產官對話,目前推估價格落在每噸 新台幣300元之間(優惠措施方案可將低費率A~C/以專章再論述),並將於每三年依據國內減碳目標與產業負擔能力滾動調整。
費用用途:碳費收取後將歸入「氣候變遷因應基金」,用於減碳技術研發、產業輔導、低碳轉型補助等用途,形成「取之於高排、用之於轉型」的再分配機制。
目前台灣尚未針對中小企業或服務業明定強制納費時程,但盤查資料將作為未來政策擴大對象之依據。企業若忽視盤查與資料品質控管,將可能因排放不實估算而面臨不公平徵收或風險評級下降。
B. 碳交易制度趨勢與參與機會
除碳費制度外,環境部也規劃建立「國內自願減量額度註冊與交易平台」,作為日後發展碳權市場與抵換制度的基礎。此舉意在對接國際趨勢(如歐盟CBAM、UNFCCC第六條跨境碳交易)並建構企業投入碳資產管理的誘因結構。
企業參與的具體管道包括:
申請開發自願減量專案(如節能設備更換、再生能源導入、製程改善、碳匯造林等);
經第三方查證通過並註冊為可抵換碳額度(Verified Emission Reductions, VERs);
作為抵減自身碳費用途,或於碳交易市場出售予其他企業進行配額調節。
潛在好處包括:
降低實際需繳納之碳費總額;
創造額外收入來源(碳權市場價格具波動性,若能低價減量、高價出售將形成套利機會);
強化企業於ESG評比、供應鏈減碳考核中的表現與聲譽。
目前已有國內企業(如鋼鐵業、半導體業者)委託顧問公司進行自願減量額度的開發與查證流程,預作碳權資產布局,並規劃與海外碳市場(如Verra、Gold Standard)進行接軌。
C. 企業三大應對策略:由風險轉化為主動管理
為協助企業超前部署碳費與碳權制度的實施壓力,步臻低碳策略建議可從下列三大方向建立整合性應對系統:
1. 建立碳費風險模擬模型
以公司歷年盤查資料為基礎,設計碳費情境模型(如費率300/800/1500元);
模擬費率變化對營業成本、毛利率與產品單位成本之影響;
建置部門別或據點別「碳費風險熱點圖」,輔以自動化「碳費儀表板」供高階管理團隊掌握。
目的在於:提早了解未來3~5年潛在碳費財務壓力、研擬可行之費用吸收或減量投資方案。
2. 建構碳資產與碳權策略庫
從企業現行設備、營運模式中找出可申請碳額度之潛力專案;
彙整自願減量標準(如Verra、Gold Standard、台灣自願減量管理辦法)並進行資格判斷;
評估申請查證與註冊流程所需成本、碳價走勢與投資報酬率(ROI)。
目的在於:使企業具備「碳資產槓桿能力」,能彈性調整排放壓力與管理碳資本結構。
3. 導入內部碳定價制度(Internal Carbon Pricing)
設立「影子價格(Shadow Price)」作為專案評估指標;
設計「內部碳預算(內部碳費)」,配置每單位產出可容許排放限額;
採用「模擬碳費列支」制度,培養部門氣候財務思維與責任意識。
目的在於:讓碳成為內部管理的一項「價格信號」,提升部門自主改善動機,並加速轉型投資回收期評估的精準性。
結語:碳費是警訊,更是機會的開端
碳定價制度本質上是「對氣候風險給予貨幣化標籤」,它不只是對過去排放行為的懲罰,更是鼓勵轉型、創造價值的新制度設計。企業若能從風險管理角度正面迎戰,將有機會透過排放資訊、碳資產管理與數據透明化:
提高綠色融資與ESG投資吸引力;
降低政策與市場排碳成本;
建立「淨零營運模式」的治理能力。
碳費不只是成本,更是讓企業思考如何「以少排換取多值」的轉型槓桿。下一波領先者,將是那些現在就懂得從盤查資料,走向碳策略管理的企業。
A. 台灣碳費制度概要與預測分析
《氣候變遷因應法》通過後,碳費制度已進入實質推動階段。2024年起公告特定排放源、2025~2026年預計開徵,初期納管對象為排放逾2.5萬噸CO₂e的事業單位,採行政定價,預估價格介於300~800元/噸。盤查數據將作為碳費課徵基礎,亦將逐步擴大納管範圍至中小企業與服務業。(請參酌圖 3. 台灣碳費風險模擬儀表板)
B. 碳交易制度趨勢與參與機會
未來台灣有可能導入碳交易市場(ETS),結合自願減量專案(VERs)與碳權註冊制度。企業若能提前布局,進行減碳專案登記與額度開發,不僅可抵減碳費,亦具備市場交易潛力與企業ESG資產效益。
C. 企業三大應對策略
1. 建立碳費風險模擬模型:搭配多情境費率推估企業成本暴露,產出熱點圖與碳費儀表板。
2. 建構碳資產與碳權策略庫:盤點減碳潛力,規劃專案登記與抵減額度開發。
3. 導入內部碳定價制度:設立影子碳價與碳預算制度,納入資本決策與專案評估依據。
以上策略可作為企業邁向碳中和與財務整合的治理工具,並提前培養氣候經濟下的韌性。
圖 3.台灣碳費風險模擬儀表板/資料來源/步臻低碳策略氣候小組研究
台灣碳費模擬說明與儀表板設計條件(請供參考)
一、碳費適用範圍與範疇說明
根據環境部規劃,碳費制度目前僅針對「範疇一(Scope 1)」與「範疇二(Scope 2)」排放來源課徵,不包括「範疇三(Scope 3)」上下游排放。
本次模擬即排除範疇三,專注於實際將納入碳費課徵的排放項目。
二、碳費模擬設定
排放假設如下:
1. 範疇一(自有燃料):1,200 tCO₂e
2. 範疇二(外購電力):2,500 tCO₂e
模擬費率設定:
1. 優惠A案:50元/噸
2. 優惠B案:100元/噸
3. 基準C案:300元/噸
4. 政策情境:800元/噸
5. 高強度情境:1,500元/噸
三、應用目的
本模擬可協助企業依實際排放水準,預測不同政策情境下的潛在碳費負擔,並作為預算編列、風險揭露與部門績效改善之依據。
四、補充說明
企業如達成自願減量或提出明確轉型計畫,可爭取納入環境部優惠方案(A或B案),降低初期費率壓力。
6.1 盤查作為企業永續發展的起點
台灣《氣候變遷因應法》於2023年通過後,正式奠定「碳費制度」的法律基礎,並由環境部啟動分階段實施。根據規劃,自2024年起公告特定高排放源事業,並於2025~2026年間逐步開徵碳費。同時,主管機關亦正在研擬未來建立國內自願性碳權與碳交易制度。
這些制度將大幅改變企業碳排成本結構,也將影響未來金融評等、供應鏈選商、ESG投資表現與政策合規風險。因此,「碳費風險管理」與「碳資產佈局」將成為企業下一個永續競爭力的核心議題。
本節將從三個層面探討企業如何預備因應:
碳費制度分析與成本模擬
碳交易制度趨勢與參與機會
企業內部應對策略規劃
A. 台灣碳費制度概要與預測分析
碳費制度的核心在於「汙者付費」,即企業依據其實際排放量(公噸 CO₂e)計算費用,政府則設立碳費專戶,用於補助減碳與技術轉型。
截至目前,碳費制度主要特徵包括:
表格 5.台灣碳費制度特徵表/資料來源/步臻低碳策略彙整
步臻觀察:碳費制度雖初期以高排事業為主,但中小型製造業與服務業也將於後期逐步擴大納入,且其盤查資料將成為碳費預告名單依據。
B. 碳交易制度趨勢與參與機會
根據國際經驗,多數已建立碳費的國家,最終都會逐步推進「碳交易市場(Emissions Trading System, ETS)」,以市場化方式誘導減量。台灣亦已在「氣候變遷因應法」中授權建立自願性碳權註冊與交易機制,後續可能發展為:
國內自願碳市場(Domestic Voluntary Carbon Market, DVCM)
部分產業型 ETS 試辦(如電力、鋼鐵、水泥)
與國際碳市場(如CORSIA、Article 6)銜接之跨境碳權交易平台
機會提示:企業若能及早登記自有減碳專案、累積可交易碳額度(VERs),未來不僅可用以抵減碳費,更可轉售於市場、取得額外收益。
C. 企業應對碳費與交易的三大關鍵策略
步臻建議企業可從以下三個方向開始規劃碳費與碳權管理架構:
1. 建立碳費風險模擬模型
以年度盤查結果(tCO₂e)為基礎,搭配多種費率情境(如300/800/1500元)模擬未來財務衝擊
納入三年期預測、營收比與毛利比分析
結合碳成本熱點圖,掌握高排放來源與優先改善區域
工具建議:建置「碳費壓力儀表板」,作為董事會氣候風險簡報內容
2. 建構碳資產與碳權策略庫
評估自有或供應鏈可發展之減碳項目(如再生能源、節能改善、替代燃料等)
蒐集各項抵減認證資格(如自願減量專案、國際標準碳權如VCS/Gold Standard)
規劃申請國內碳額度註冊、第三方查證、交易平台轉售路徑
策略提示:碳額度將成為企業未來ESG資產的一部分,具備減費、交易與聲譽加分三重價值
3. 導入內部碳定價制度(Internal Carbon Pricing)
設定內部碳價(可參考政府建議價格區間)
將碳價納入投資評估、設備汰換、專案優先排序依據
建構碳預算制度,賦予部門或據點排放配額
實務應用:可與SBTi路徑、碳中和策略、部門節能計畫整合,建立量化目標與激勵機制
步臻觀點:先知先行,碳風險管理即是資產管理
碳費制度不是懲罰,而是風險訊號的價格化。當企業能夠從碳數據中預測風險、控管成本並活化碳資產,碳管理就不再只是「環保單位的事」,而是財務部、策略部、永續長共同推動的企業競爭工程。
步臻建議企業將碳費策略納入中期經營計畫,並建構完整的「碳會計架構」——從排放資料→風險模擬→內部定價→抵減規劃→交易策略,全流程掌握淨零轉型節奏,才能在碳經濟時代中穩操勝券。
6.2 步臻低碳策略結語與建言
在碳治理逐步制度化、數據透明成為企業義務的今日,溫室氣體盤查早已不再只是「揭露一份報告」或「應付法規」的技術性工作,而是企業對其營運過程所產生環境影響的一種誠實揭露,更是一場攸關風險控制、商業轉型與社會責任的深層治理革命。
本報告自第一章起說明政策背景與推動邏輯,進而逐章探討盤查對象擴大、企業作業流程、工具導入、能力建構與碳費策略應對,核心訊息可濃縮為一句話:
「碳盤查不是終點,而是企業走向淨零的起點。」
6.2.1碳盤查是揭露制度的基石
從CDP問卷到GRI 305排放指標,從TCFD到IFRS S2,全球所有主流揭露架構皆以碳排放資訊為起點。台灣即將實施碳費制度,更將盤查資料納為課徵依據。企業若未建立可追溯、可佐證的排放資料流程,不僅將面臨合規風險,更無法參與日益成形的綠色金融與低碳採購市場。
步臻建議,企業應視盤查為「內部ESG治理的第一張報表」,與財報、風險報告並列其重要性。
6.2.2盤查是一場橫跨部門的組織工程
推動溫室氣體盤查並非永續部門單打獨鬥之事。成功的企業往往建立由董事會授權、高階主管支持、跨部門合作的運作模式,結合行政、工程、財務、資訊與法務部門協力完成。
本報告提出的六大內部建構步驟與甘特圖架構,正是協助企業以專案管理邏輯推進盤查制度,並確保年度穩定性、數據一致性與組織記憶延續性。
6.2.3數位化是碳管理邁向決策層級的必要條件
碳盤查數位工具已非加分選項,而是基本條件。從數據收集、佐證追蹤、部門責任回溯、報表轉出、揭露模擬到風險情境評估,皆須仰賴數據平台進行高效率整合。導入平台亦可為企業建立「碳營運指標儀表板」,強化董事會決策依據,並為接軌SBTi、IFRS S2等財務導向揭露奠定基礎。
6.2.4碳費與碳交易,是成本、也是契機
未來不論是300、800或1500元/噸的碳費價格,企業都必須預作財務模擬與熱點管理。更重要的是,碳成本不再是單向支出,而是可藉由碳額度開發、內部碳價策略、能源改善投資轉化為回收與風險抵減的「策略籌碼」。
企業若能超前部署,如建立內部碳費模型、參與碳權申請、配置碳揭露人才,即有機會於碳定價政策成型後,成為「先應對者優勢(first responder advantage)」的受益者。
6.2.5步臻觀點:讓碳成為資產,而非負擔
碳不是企業的包袱,而是尚未管理的風險與未被釋放的價值。步臻低碳策略呼籲所有正在邁向永續的企業:
從盤查開始,把碳納入治理核心;
用數據說話,把減碳轉為績效指標;
靠制度落地,把碳揭露變成聲譽與信任;
將碳連結財務,把氣候行動變成競爭策略。
盤查是現在的法規要求,但更是未來市場期待的基本語言。企業若能掌握碳盤查的架構邏輯與策略應用,便能在轉型過程中掌握主動權,成為氣候新經濟的領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