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盤查;GHG Protocol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CBAM歐盟申報、碳足跡標籤及報告、ESG永續報告書/IFRS( S1、 S2) 、EcoVadis、TCFD報告書、CDP碳揭露問券計畫、碳權額度、碳抵換專案、國際倡議(RE100、SBTi)、低碳轉型顧問輔導
原文全篇下載/COPYRIGHT/步臻低碳策略有限公司
隨著全球氣候風險加劇與淨零排放政策加速推進,碳有價(Putting a price on carbon)已成為21世紀企業營運的重要變數。從碳稅(Carbon Tax)、碳交易(Emissions Trading Scheme, ETS)到碳費(Carbon Fee),全球政府相繼推出碳定價機制,而企業內部也逐步引入「內部碳定價(Internal Carbon Pricing, ICP)」制度作為預判風險與促進低碳轉型的決策工具。本文綜整目前企業導入ICP的制度類型、實務效益、適用性與挑戰,並探討政府監管如何影響ICP制度設計,期提供企業在低碳轉型進程中一套更具前瞻性的治理與應對架構。
一、內部碳定價的緣起與制度內涵
內部碳定價源於企業對未來碳成本外部化趨勢的預判,透過設定內部碳價,使碳排放成為企業內部決策的顯性成本,進而驅動部門資本配置、研發方向與營運效率的調整。其制度類型可分為五種:影子價格(Shadow Price)、內部碳費(Internal Carbon Fee)、隱含碳價(Implicit Price)、內部排放交易(Internal Emissions Trading)、碳基金(Carbon Fund),各具不同機制與功能。其中,影子價格主要用於評估未來投資方案之碳風險;內部碳費則是實際向各部門徵收碳成本,再投入低碳技術與項目;而內部交易與碳基金則鼓勵部門間競爭性減碳,創造跨部門協作誘因。
二、內部碳定價在企業治理中的角色
根據Zhu等人(2022)針對美國上市公司研究,導入ICP的企業平均可降低每名員工碳排放13.5%、每單位營收碳強度15.7%。透過內部碳價機制,企業得以更有系統地評估排碳行為對經營的財務影響,促進技術創新、研發轉型與節能減排投資。此外,ICP亦強化企業治理的透明度與誠信管理,Hossain等人(2023)指出,揭露ICP資訊有助於提升管理層誠信行為與永續揭露的品質,建立更健康的組織文化與市場信任基礎。
三、應用實例:台達電的高碳價策略
台達電子泰國公司於2022年設定每公噸CO2當量300美元的內部碳價,遠高於歐盟ETS碳價平均值。此一高價制度並非實際收費,而作為專案投資與營運策略評估依據,強制要求所有高耗能方案需考量其碳成本與回收效益。結果顯示,該制度有效促進資源優化與再生能源導入,同時強化其在國際市場的供應鏈競爭力與品牌綠色形象,成為企業以ICP驅動營運轉型的成功典範。
四、中小企業是否適用ICP?
目前ICP制度仍以大型跨國企業為主體,如Google、Microsoft、Unilever等。然而,隨著碳費徵收與淨零揭露義務向供應鏈延伸,中小企業(SMEs)將成為下一波ICP擴散對象。根據東南亞企業研究,中小企業若能透過簡化版ICP(如專案影子價格或部門碳費回饋)進行初步導入,不僅有助於預估碳成本與選擇替代方案,亦有助於爭取供應鏈訂單與綠色融資資源。但挑戰在於其資訊透明度、人力資源與資料品質,仍需政策面之支持與指導。
五、政府角色:從鼓勵到規範
政府在推動ICP的角色,應從倡導與誘因機制出發,逐步建構制度規範。以台灣為例,2026年即將實施之碳費制度,將以碳排門檻區分課徵對象,而企業可透過導入ICP作為內部配套,模擬未來成本與規劃減碳優先順序。另一方面,若政府能透過稅負抵減、技術補助、綠色融資或CDP揭露綜合評比中納入ICP制度,即可促使企業將碳定價內部化,從而提升其風險管理與競爭力。
六、內部碳定價推動策略與挑戰
企業推動ICP制度,應根據自身成熟度採行「漸進式策略」:
第一階段:導入影子價格於專案投資決策中作為試算參考。
第二階段:以部門碳費制度或碳基金制度內部化碳價,培養減碳誘因。
第三階段:推動部門間內部碳交易與全公司績效掛勾。
挑戰則包括:
如何設定合理且具激勵性的碳價?
如何避免行政負擔超過制度效益?
如何與外部碳市場或碳費制度接軌?
如何建立可信賴的碳排數據基礎?
七、結語:從氣候壓力中創造轉型契機
內部碳定價是企業在淨零時代的重要治理工具,非僅止於節能減排計畫的延伸,更是結合財務規劃、投資管理、品牌價值與風險控管的綜合制度。本文研究指出,ICP不僅能提升企業環境績效與財務績效,更能促進企業治理誠信與決策科學化。在碳有價成為主流政策之際,企業應及早評估並導入符合自身規模與產業特性之ICP制度,藉此掌握轉型主動權,強化在低碳經濟中的競爭韌性。未來,內部碳定價將不再只是領導企業的工具,而是所有企業邁向永續與競爭優勢的基本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