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盤查;GHG Protocol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CBAM歐盟申報、碳足跡標籤及報告、ESG永續報告書/IFRS( S1、 S2) 、EcoVadis、TCFD報告書、CDP碳揭露問券計畫、碳權額度、碳抵換專案、國際倡議(RE100、SBTi)、低碳轉型顧問輔導
一、前言:全球碳政策趨嚴,企業營運面臨挑戰
隨著全球淨零目標的推進,2025年將成為氣候政策發展的關鍵節點。歐盟、北美、亞洲等主要經濟體已強化碳排放相關法規,包括碳稅(Carbon Tax)、碳排放交易制度(Emissions Trading System, ETS)、碳關稅(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等政策,對全球供應鏈及貿易環境帶來深遠影響。面對日益嚴格的碳排放規範,企業將需重新調整營運策略,以因應貿易碳稅的負擔與供應鏈排擠效應。
碳排放政策的不確定性,也影響企業的投資決策與長期財務規劃。碳價格的波動,將進一步加大企業在未來市場競爭中的變數。因此,企業需透過精準的碳風險管理與低碳轉型策略,來確保長期穩定的市場競爭力。
二、全球碳政策對2025年企業經營的影響
1. 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與供應鏈排擠效應
歐盟於2023年開始試行CBAM,並計畫於2026年正式對高碳排放產品(如鋼鐵、水泥、鋁、肥料、電力、氫氣)徵收碳關稅。2025年將是企業適應期,進口商需提交完整的碳排放報告,並開始為未來的碳稅負擔做準備。
供應鏈排擠效應(Supply Chain Displacement Effect)可能在以下幾個方面影響企業:
高碳排企業被逐步排除:碳密集型產業如鋼鐵、水泥、石化、紡織等,由於高碳排特性,面臨更高的進口關稅與供應鏈壓力。歐盟買家為了降低碳排放成本,將更傾向於採購低碳排放產品或來自已經導入碳中和策略的供應商,導致高碳排企業在全球供應鏈中逐漸被邊緣化。對於台灣企業而言,若無法降低自身碳排放,可能喪失歐洲市場。
低碳產品需求激增:隨著碳關稅提高,市場對低碳足跡產品的需求大增。企業若能導入低碳製造技術,如使用再生能源、改良生產流程、投資碳捕捉與封存技術(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則能夠在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這不僅是企業營運層面的挑戰,更是生存與競爭力的關鍵。
台灣企業需強化碳揭露:未來貿易夥伴將要求更透明的碳排放報告,如符合IFRS S2與TCFD氣候揭露標準,若無法符合這些揭露要求,可能導致交易風險升高,甚至失去國際客戶的信任。
供應鏈調整與區域生產轉移:部分企業為了避免碳關稅成本,可能將部分生產移往碳政策較寬鬆的國家,如東南亞或南美。然而,這種策略可能會面臨當地基礎建設與法規環境的挑戰,因此需謹慎評估生產基地轉移的成本與風險。
2. 碳排放交易制度(ETS)擴張與碳權成本增加
全球各地區碳排放交易市場(ETS)正在加速擴展,並影響企業營運成本:
歐盟ETS Phase IV(2024-2030):減少免費配額,增加碳價格壓力,2025年碳權價格可能持續上升,影響製造業競爭力。
中國全國碳市場:2025年可能擴大至鋼鐵、石化等行業,影響台商在華投資布局。
美國與加州獨立碳市場:雖然聯邦層級減弱氣候政策,但加州碳市場(California Cap-and-Trade Program)仍將持續影響能源密集型企業。
亞洲新興ETS市場: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國家正規劃更完整的碳交易機制,2025年可能帶來區域性碳成本上升。
企業間的碳排放競爭:隨著全球ETS機制日益普及,高碳排放企業將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低碳技術與減排計畫將成為企業競爭力的關鍵。
3. 碳稅與企業財務報表中的負債準備科目
2025年,多國將提高碳稅標準,影響企業的財務結構與稅務準備策略。
碳稅(Carbon Tax)負擔增加:
加拿大:碳稅標準將上調至每噸170加元。
新加坡:計畫在2026年前將碳稅提高至每噸50-80新元。
台灣:2025年將啟動碳費徵收,可能影響製造業及出口產業的營運成本。
企業需納入碳負債準備科目(Carbon Liabilities):
企業需在財務報表中預留碳費及碳稅成本,以應對未來財務風險。
部分高碳產業將需設立“環境負債準備金(Environmental Provisions)”,確保碳排放成本不影響營運現金流。
國際會計報導準則如IFRS S2將強制要求揭露氣候風險及碳排放成本,影響企業資本配置與融資能力。
三、企業因應策略:降低風險與強化競爭力
建立內部碳定價(Internal Carbon Pricing, ICP)機制
透過內部碳定價評估未來碳成本,提高決策效率。
提前納入碳交易與碳稅支出,減少未來政策風險。
供應鏈脫碳與ESG透明度提升
投資低碳技術,提升能源效率,降低碳排放。
確保供應鏈符合IFRS S2與TCFD的氣候資訊揭露標準。
參與國際碳市場與綠色融資
探索碳信用交易機會,以抵銷企業碳排放負擔。
申請綠色債券(Green Bonds)與永續金融工具,獲得資本市場支持。
強化合規管理與財務規劃
提前編列碳稅負債,確保企業不受突發政策影響。
進行稅務規劃,以減少碳稅與碳費對企業淨利的影響。
四、結論:企業如何在2025年維持競爭優勢?
2025年將是全球碳政策變革的關鍵一年,碳關稅、ETS擴展與碳稅增加將直接影響企業的財務負擔與獲利能力。面對供應鏈排擠效應與貿易碳稅壓力,企業應積極導入碳管理策略,包括內部碳定價、碳減排技術投資、供應鏈透明化及財務風險準備。
步臻低碳策略有限公司將持續協助企業因應碳政策挑戰,提供碳管理顧問、碳市場交易策略及財務風險評估,確保企業在碳中和轉型過程中維持市場競爭力,並符合全球投資者與監管機構的要求。透過有效的碳管理策略,企業將能夠適應新興氣候政策,確保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