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盤查;GHG Protocol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CBAM歐盟申報、碳足跡標籤及報告、ESG永續報告書/IFRS( S1、 S2) 、EcoVadis、TCFD報告書、CDP碳揭露問券計畫、碳權額度、碳抵換專案、國際倡議(RE100、SBTi)、低碳轉型顧問輔導
氣候風險機會文章導讀
這篇文章主要討論了氣候風險與機會,並從全球政策的角度深入探討碳預算與配額管理對企業的影響。文章強調隨著國際氣候政策如碳排放交易系統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s, ETS) 和碳稅 (Carbon Tax) 的實施,企業面臨的氣候風險日益增加,特別是在資產管理和財務揭露方面的挑戰。本文強調了企業需要通過創新與轉型來適應這些政策,並指出有關氣候風險的揭露變得越來越重要。
文章還特別提到TCFD(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工作組)報告的重要性,認為企業應加強對氣候風險的認識並主動進行揭露,以確保在全球市場中的競爭力。這不僅能幫助企業減少因政策變動帶來的財務風險,還能抓住未來的機會,如可再生能源投資和低碳技術的應用。
具體來說,這篇文章提供了企業如何應對全球氣候政策變化的具體策略,同時提醒企業通過科學合理的碳預算與配額管理來應對政策風險,並利用市場機會。
1. 有關2050年因應淨零排碳所訂之1.5°C限制與標準
2050年淨零目標與1.5°C全球氣溫升高目標之間的關係,可以從碳預算(Carbon Budget)、CO2 ppm(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以及二氧化碳排放噸數三個關鍵要素來解釋。這些要素之間有著密切的相互影響,具體如下:
1. 2.有關2050年淨零目標(Net-Zero by 2050)
目標:全球需要在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這意味著全球的溫室氣體排放(包括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要大幅削減,並將剩餘排放通過碳移除技術或自然方式(如森林吸收CO2)來抵消,實現排放與移除的平衡。
作用:2050年淨零排放是實現長期氣候穩定的核心目標,旨在避免全球溫度上升超過1.5°C,從而避免極端氣候風險加劇。
1.3工業革命後之1.5°C全球升溫目標
背景:根據《巴黎協定》,為了避免氣候變遷帶來的最嚴重影響,科學家們提出應將全球氣溫升高控制在不超過1.5°C(相較於工業化前水準)。這一目標基於對氣候系統的科學研究,認為超過1.5°C後,氣候變遷的影響將變得更加劇烈和不可預測。
關鍵點:如果全球氣溫升高超過1.5°C,將出現更多極端天氣、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和生態系統崩潰等現象。因此,達成2050年淨零排放是限制氣溫升高的必要條件。
1.4. 溫室氣體當量後CO2 ppm(大氣二氧化碳濃度)
ppm定義:ppm(parts per million)表示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即每百萬個大氣分子中有多少個是CO2。氣候科學家認為,大氣中的CO2濃度應穩定在350至450 ppm之間,才能達到1.5°C目標。
CO2 ppm與溫度的關聯:當前全球的CO2濃度約為420 ppm,這已經非常接近1.5°C的臨界點。隨著大氣中CO2濃度上升,全球氣溫也會相應增加。科學研究表明,如果CO2濃度超過450 ppm,全球升溫超過1.5°C的可能性將顯著增加。
1.5. 二氧化碳排放噸數與碳預算
碳預算(Carbon Budget):碳預算指的是在保持全球升溫不超過1.5°C的情況下,人類可以排放的累計CO2量。根據IPCC(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的報告,從2020年起,我們的碳預算大約是400至500億噸CO2。這意味著我們必須在這個碳預算內減少排放,並實現淨零目標。
排放噸數與ppm的關聯:每排放一噸CO2,會增加大氣中的CO2濃度。大約每增加7.8億噸CO2,大氣中的CO2濃度會上升1 ppm。因此,如果我們排放500億噸CO2,大氣中的CO2濃度將上升約64 ppm,這可能會導致超過1.5°C的氣溫升高。
1.6. 升溫與溫室氣體關鍵點總結
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是全球避免氣溫升高超過1.5°C的核心戰略。若能達成,到2050年全球碳排放與移除達到平衡,我們有機會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C以內。
1.5°C目標要求將大氣中CO2的濃度穩定在不超過450 ppm。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在2020年後,控制總排放量不超過400至500億噸CO2。
CO2 ppm與排放噸數的關係表明,每排放7.8億噸CO2會增加1 ppm的CO2濃度。因此,如果我們持續大量排放CO2而不採取有效的減排措施,將使CO2 ppm迅速增長,導致全球溫度升高超過1.5°C。
大氣中CO2的濃度(ppm)隨著累積排放增加,逐漸推動全球溫度上升。保持1.5°C內的碳預算意味著全球排放量必須受到嚴格限制,並且需通過技術和自然手段移除多餘的CO2。
2. 升溫、氣候風險、與淨零觀念導正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的加劇,各國政府、企業和國際組織紛紛採取行動,以減少溫室氣體(GHG)的排放並應對未來的氣候風險。聯合國《巴黎協定》將全球升溫控制在 1.5°C 之內作為目標,這一目標對企業提出了極大的挑戰,特別是在如何有效減少碳排放並應對日益嚴峻的環境法規方面。淨零(Net-Zero)的概念成為當前企業策略中的關鍵詞,意指通過排放+移除=平衡來實現碳中和。然而,許多人對淨零的理解仍存誤解,認為淨零就是完全不排碳或通過簡單的碳抵銷達到零排放。
此外,企業面臨的挑戰還包括如何處理與碳濃度和升溫目標相關的錯誤認知。350 ppm 到 450 ppm 的 CO2 濃度 是被認為可以使全球溫度升高保持在安全範圍內的標準(見圖表 CO2 濃度與全球溫度上升)。在這個範圍內,地球的氣候系統有望穩定,不至於引發劇烈的氣候變遷。因此,企業需要精確理解這些科學基礎,才能制定合適的應對策略並在政策變化中找到發展機會。
2.1二氧化碳濃度與全球溫度上升圖表(參酌表2.2 圖2.2 表2.2)
這個圖表展示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2)濃度與全球溫度上升之間的直接關聯。隨著 CO2 濃度的增加,全球平均溫度也隨之升高,特別是在二氧化碳濃度達到 450 ppm 以上時,升溫的趨勢將加速。這個圖表可以用來論證企業設定科學基礎減排目標(SBTi)的必要性,並強調企業對於全球碳預算的貢獻。同時也可以作為企業應對碳市場壓力的論述依據。
科學基礎:此圖表強調了為了將全球升溫控制在 1.5°C 或 2°C 以下,二氧化碳濃度必須控制在 350 ppm 到 450 ppm 之間。這個範圍被認為是氣候變化的「安全區間」,如果超過 450 ppm,將可能導致不可逆轉的氣候風險,包括更頻繁和更強烈的極端氣候事件。
企業應對措施:根據圖表,企業需要積極減少碳排放,特別是在那些直接影響 CO2 濃度的行業中,通過減少範圍 1、範圍 2 和範圍 3(尤其範圍3是企業在產業鏈重要地位的象徵也是辨識風險機會的重要所在) 的排放,來控制全球溫度上升。
具減量空間意義:透過範圍3才能找出具投資效益減量所在,範圍2除取得再生能源,範圍1透過積極降低能源控制可能無法透過投資資本而攤體回收。
2.2什麼是「排放 + 移除 = 平衡」?
「排放 + 移除 = 平衡」,也稱為 淨零排放(Net-Zero Emissions),指的是企業、國家或全球在某一時段內排放的溫室氣體總量,與通過各種手段移除的溫室氣體總量相等,達成「零排放的淨效果」。這並不意味著完全停止所有溫室氣體的排放,而是通過多種方式,如碳捕集技術、植樹造林等,抵消或移除掉排放的碳,使得淨排放量為零。
2.3為何「排放 + 移除 = 平衡」不是「零排放」?
不可能完全停止排放: 即使在技術高度發展的情況下,某些行業(如工業製造、航空、農業)仍會有殘餘排放,這些排放源很難完全消除。因此,實際上很難做到完全「零排放」。這就是為何我們需要通過碳移除技術來平衡這部分殘餘排放。
移除技術的作用: 移除手段包括自然的碳吸收過程(如森林、濕地)以及人工技術(如碳捕集與封存技術,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這些手段有助於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從而抵消殘餘的碳排放。
2.4平衡的量化與應用
量化的目標:當我們談論「排放 + 移除 = 平衡」時,實際上是考慮大氣中的碳濃度保持在一個安全範圍內,比如 350-450 ppm。這意味著我們的總排放量不應超過地球能夠自然吸收或通過技術移除的能力。
實現路徑:企業在實現淨零目標時,應採取減少排放與增加移除雙管齊下的策略:
減少排放:通過提升能源效率、轉向使用可再生能源以及改造供應鏈等方式,盡量減少生產和運營中的碳排放。
增加移除:通過投資於碳捕集技術、參與碳抵消項目(如再造林、保護森林),或者購買碳信用來抵消殘餘排放。
2.5為何企業需要了解這一平衡?
企業如果能夠準確理解「排放 + 移除 = 平衡」的含義,就能夠:
制定科學的減排目標:企業可以根據全球和區域的碳預算設定其減排進度,並結合實際情況來制定既具可行性又符合氣候目標的淨零路徑。
合理投資碳移除技術:在實現淨零的過程中,企業可能需要對碳移除技術和碳信用進行投資,以彌補難以消除的殘餘排放,從而達到總體平衡。
應對政策變化:理解排放與移除之間的平衡,能夠幫助企業更好地應對政府政策的變化,尤其是在碳稅、碳市場和碳交易系統中。
2.6排放與移除平衡的例子
能源公司:一個能源企業即便實現了高效的運營,仍然會有一定量的排放。這些企業可以通過投資碳捕集與封存技術,或者參與碳信用市場來移除其殘餘排放,實現「淨零」目標。
製造業:高碳排放的製造業可以通過減少能源消耗、引進更清潔的技術來減少排放,並通過再造林項目或購買碳信用來達到排放移除的平衡。
「排放 + 移除 = 平衡」不是「零排放」之總結
「排放 + 移除 = 平衡」 是淨零排放的核心概念,它並不意味著企業停止排放,而是要達到一個平衡,通過減少排放和增加移除,最終實現對氣候變遷的控制。企業必須理解並運用這一概念,才能在日益嚴格的政策和市場要求下有效應對氣候風險。
表2.2 全球平均溫度及CO2濃度(ppm)關係/全球碳預算/資料來源/步臻低碳策略彙整
圖2.2 CO2 濃度與全球溫度上升關係/巴黎協定氣候路徑/2050年全球碳預算期限/資料來源/步臻低碳策略彙整
表2.2 2050淨零目標與上限量化限制/資料來源/步臻低碳策略彙整
3.1. 升溫至1.5度c 及CO2排放噸數上限、CO2濃度ppm上限?什麼是安全限制?
當我們討論1.5°C目標、二氧化碳排放噸數上限以及CO2 ppm濃度上限時,這些上限的設定是基於科學模型和對氣候變遷風險的預測。具體來說,這些上限數字是為了防止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持續增加,導致全球氣溫升高超過1.5°C,進而引發一系列不可逆的氣候變遷影響。
為什麼會有上限數字?
1.5°C、排放噸數上限與ppm濃度上限的設定,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3.1.1. 全球排放量與碳移除量之間的不平衡
排放大於移除:現實中,人類活動(如燃燒化石燃料、工業生產和農業等)每年排放數十億噸二氧化碳,而大氣中的自然碳移除機制(如森林、海洋吸收的碳)遠不足以完全吸收這些排放量。這種排放大於移除的現象,導致大氣中的CO2濃度持續上升。
碳匯量不足:地球的自然碳匯(如森林、海洋吸收CO2的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隨著大氣中CO2濃度的增加,自然碳匯的吸收效率也會減弱,無法保持與排放量的平衡。因此,除非人類採取大規模的減排措施並使用技術手段(如碳捕集與封存),否則大氣中的CO2濃度將繼續上升。
3.1.2. 科學建模與風險評估
氣候模型的預測:科學家通過大量的氣候模型研究,評估了不同濃度的CO2對全球氣溫的影響。根據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的數據,當大氣中的CO2濃度超過450 ppm時,全球氣溫升高超過1.5°C的可能性將顯著增加。這個450 ppm的濃度上限,以及相應的二氧化碳排放噸數上限(大約400至500億噸),是為了確保我們有足夠的「安全空間」,避免氣候系統進入無法控制的高風險區域。
安全空間(Safety Margin):碳預算的概念就像是給全球設置了一個「安全空間」,這個空間內的累計排放量仍然能夠維持氣溫升高在可控範圍內。這個「安全空間」是基於科學家對碳排放和氣候變遷之間關係的理解。如果我們在未來幾十年內繼續大量排放CO2,而不實現快速減排和增加碳移除,這個安全空間將迅速被耗盡。
上限的具體數字:
3.1.3.全球均溫1.5°C升溫目標的二氧化碳排放噸數上限:(圖3.1.3.全球升溫與CO2十億噸當量K線圖)
根據科學研究,若要將氣溫上升控制在1.5°C以內,全球自2020年開始累計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需限制在400至500億噸左右。這是我們所謂的碳預算上限,任何超過這個預算的排放都會增加超過1.5°C升溫的風險。
3.1.4.工業革命後1.5°C升溫目標與CO2 ppm濃度上限(參酌圖3.1.4.ppm濃度上限與升溫關係K線圖):
根據氣候模型,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達到450 ppm時,全球溫度上升超過1.5°C的風險會顯著增加。因此,450 ppm被認為是我們在避免極端氣候風險時需要維持的上限。
為什麼設定排放和ppm的上限?
由於全球排放量遠大於碳移除量,而且地球的自然碳匯系統無法吸收這些超過的排放量,因此設定上限非常必要。具體原因如下:
控制大氣中CO2濃度:大氣中的CO2濃度是影響全球氣溫的主要因素。如果二氧化碳濃度繼續上升,將推動氣溫上升超過1.5°C。這不僅會引發更頻繁的極端天氣事件,還會加劇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等現象,對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帶來不可逆的損害。
避免超過臨界點:科學家認為,當全球升溫超過1.5°C時,可能會觸發氣候系統的臨界點(tipping points),如永久凍土融化或熱帶雨林消失,這些事件會進一步加速氣候變遷,使得未來的減排或碳移除措施無法逆轉這些影響。
由於全球排放量遠大於碳移除量,我們面臨著巨大的排放壓力。因此,為了實現氣溫升高不超過1.5°C的目標,科學家根據氣候模型設定了排放噸數上限(約400至500億噸CO2)和大氣中的CO2 ppm濃度上限(約450 ppm)。這些上限是為了在減少排放與增加碳移除之間達到平衡,並留出一定的「安全空間」,以避免全球氣候系統進入不可逆的危險區域。
圖3.1.3.全球升溫與CO2十億噸當量K線圖/資料來源/步臻低碳策略彙整
圖3.1.4.ppm濃度上限與升溫關係K線圖/資料來源/步臻低碳策略彙整
3.1.5.二氧化碳排放噸數量的影響與變化:(參酌圖圖3.1.5.大氣二氧化碳總量變化的升溫情境)
在全球氣候變遷和碳預算的討論中,350 Gt CO2、400 Gt CO2、450 Gt CO2和500 Gt CO2這些數字代表了關鍵的碳排放總量,並且與限制全球氣溫上升的不同風險階段密切相關。以下是對這些數字的具體意義和根據的詳細論述:
1. 350 Gt CO2
意義:350 Gt CO2被視為一個“安全上限”。這是與1°C左右的全球氣溫升高相對應的二氧化碳累計排放量。這一數字代表的是科學家們認為能夠避免極端氣候風險的“最佳範圍”,尤其是對於生態系統來說,這個數字下的氣溫變化將使得許多物種和環境保持在較為安全的區域。
數據來源:350 ppm是由氣候學家詹姆斯·漢森(James Hansen)等提出的安全門檻,其與CO2排放量相關的預測來自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的研究。根據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350 Gt CO2的累計排放量是實現較低溫升(1°C)的情境之一。
2. 400 Gt CO2
意義:400 Gt CO2是與1.5°C升溫目標相關的碳預算中較為關鍵的數字。如果人類累計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不超過400 Gt,則有相對較高的概率將全球氣溫上升控制在1.5°C以內,從而減少極端氣候變化的風險。
數據來源:這一數字來自於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AR6)中的數據建模,特別是在其“全球升溫不超過1.5°C”的場景下計算得出。AR6報告中的研究顯示,為了達成1.5°C目標,從2020年起,全球還能夠再排放約400億噸二氧化碳。
3. 450 Gt CO2
意義:450 Gt CO2被認為是碳預算的“臨界上限”。如果全球累計排放量達到450 Gt CO2,全球氣溫上升超過1.5°C的風險將急劇增加。這意味著,排放超過450 Gt CO2可能會帶來更嚴重的氣候後果,並使氣候系統觸發難以逆轉的變化,如永久凍土融化或海平面快速上升等。
數據來源:這一數據來自IPCC和多個國際氣候科學模型。根據IPCC的報告,450 Gt CO2是氣候系統中的一個重要臨界點,超過這個排放量,全球氣溫將大概率升高至超過1.5°C。
4. 500 Gt CO2
意義:500 Gt CO2是碳預算的“極限上限”。如果全球累計排放的二氧化碳達到或超過500 Gt,全球氣溫幾乎肯定會超過1.5°C的目標,並且這會帶來嚴重的、不可逆的氣候變遷後果,包括更頻繁和更嚴重的極端天氣事件、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加速等。超過500 Gt CO2,全球變暖的後果將變得極為難以控制,並且氣候系統中的臨界點可能被觸發。
數據來源:這一數字也來自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500 Gt CO2是1.5°C目標達成的極限上限。如果累計排放達到500 Gt CO2,全球變暖的風險將急劇增加,並進入高風險區域。
數據來源的論點
所有這些數字和預測均來自於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的科學報告,特別是第六次評估報告(AR6)中的多種氣候情景建模和科學分析。這些報告基於全球不同排放路徑和氣候模型計算出不同的碳預算,並依據概率推導出實現1.5°C、2°C等目標所需的累積排放限額。
總結
350 Gt CO2:是相對“安全”的排放上限,與氣溫上升1°C左右相對應。
400 Gt CO2:是較高概率實現1.5°C升溫控制的累積排放上限。
450 Gt CO2:是1.5°C的“臨界點”,超過此數字將顯著增加超過1.5°C的風險。
500 Gt CO2:是達成1.5°C目標的“極限上限”,超過這個數字幾乎確定全球氣溫將超過1.5°C。
所有這些數據和結論都基於IPCC報告中對不同溫室氣體排放情景的詳細分析和預測,是國際公認的氣候科學基礎。
圖3.1.5.大氣二氧化碳總量變化的升溫情境/資料來源/步臻低碳策略彙整
圖3.1.3.展示了350 Gt CO2到500 Gt CO2累計排放量對應的全球氣溫上升情境:
350 Gt CO2/10億噸:代表較為安全的氣溫上升約1°C的範圍。
400 Gt CO2/10億噸:與氣溫上升1.5°C目標相關,但風險已經增加。
450 Gt CO2/10億噸:臨界點,全球氣溫上升1.5°C的風險顯著增加。
500 Gt CO2/10億噸:極高風險,全球氣溫上升可能超過1.5°C~2.0°C。
圖3.1.4.展示了 CO2濃度/ppm350~500ppm 對應升溫描述:
350 ppm CO2:這是相對“安全”的濃度上限,與全球氣溫上升約0.75°C相對應。
400 ppm CO2:這個濃度上限對應較高概率控制全球氣溫上升在1.2°C以內。
450 ppm CO2:這是1.5°C的“臨界點”,超過此濃度將顯著增加全球氣溫上升超過1.5°C的風險。
500 ppm CO2:這是全球氣溫上升達到2.0°C的關鍵濃度,超過這個濃度幾乎確定全球氣溫將超過1.5°C。
3.1.6.聯合國IPCC委員會與碳預算
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是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和世界氣象組織(WMO)於1988年共同成立的機構。IPCC的主要任務是評估和匯集全球有關氣候變遷的科學研究,為全球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科學依據的資訊。IPCC本身不進行原創研究,而是基於已有的科學研究、氣候模型、數據分析等,發布綜合性的評估報告,總結全球氣候變遷的現狀、未來預測以及應對策略。
IPCC與碳預算的關係
碳預算(Carbon Budget)是IPCC報告中的一個關鍵概念,指的是為了達到特定的全球氣溫上升目標(例如1.5°C或2°C),人類可以累計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
3.1.7. 碳預算的概念(表3.1.7.碳預算的關鍵影響因素)
碳預算(Carbon Budget)是指全球為了達到特定的氣溫上升目標(如1.5°C或2°C),可以累計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這一概念是根據對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與氣溫上升之間的關聯性進行計算的。
碳預算的背景:根據IPCC的氣候模型,全球溫室氣體的累計排放量直接影響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而這種濃度進而推動了全球溫度的上升。因此,碳預算提供了我們在氣候變暖的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參考數據,幫助我們理解如果要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C或2°C,還能排放多少二氧化碳。
3.1.8. IPCC如何計算碳預算?
數據來源與模型:IPCC的報告基於多種全球氣候模型,這些模型綜合考慮了人類活動、自然系統反應以及未來的排放路徑。IPCC通過分析數十個不同的排放情景,計算出不同溫室氣體濃度條件下的氣溫上升風險,從而推導出全球可承受的累計排放量。
不確定性因素:碳預算的計算還考慮了多種不確定因素,比如氣候系統的敏感性(即全球溫度對溫室氣體濃度的反應速度和程度)、大氣中非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如甲烷和氧化亞氮)、以及自然碳匯(如森林和海洋吸收碳的能力)。
3.1.9.IPCC數據中的關鍵數據點
1.5°C與2°C目標的差異:
1.5°C目標:為了達到全球升溫不超過1.5°C的目標,IPCC估計,從2020年起,全球僅能再排放約400億到500億噸CO2。這一目標非常具有挑戰性,因為人類活動的現狀表明每年排放量約為360億噸,也就是說剩餘碳預算可能在10至15年內用完。
2°C目標:如果全球氣溫升高至2°C,IPCC估計可以排放更多的CO2,大約還可以排放1兆噸CO2,但這將帶來更嚴重的氣候影響,尤其是對生態系統、海平面上升和極端天氣的發生頻率。
3.1.10. 氣溫上升的後果
IPCC的數據詳細描述了不同溫度升高下的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尤其是:
1.5°C vs 2°C升溫:
1.5°C升溫:將使得全球多數地區的極端氣候事件(如乾旱、洪水、熱浪等)更加頻繁,並加劇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然而,這一目標下,許多生態系統和低洼地區仍有較高的適應可能性。
2°C升溫:如果全球溫度升高到2°C,氣候變化的後果將顯著加劇。許多低洼地區將面臨更大的海平面上升威脅,部分生態系統(如珊瑚礁)將徹底消失,並且極端氣候事件的頻率和強度會顯著增加。IPCC強調,與1.5°C相比,2°C的影響顯著增加了氣候變遷的不可逆後果。
3.1.11.非二氧化碳的因素
雖然碳預算主要關注二氧化碳(CO2),但IPCC強調,其他溫室氣體(如甲烷和氧化亞氮)同樣對全球變暖有顯著影響。這些氣體的排放和消除也必須納入考慮,以確保1.5°C的目標能夠實現。
氣候系統的非線性反應:IPCC的模型還考慮了氣候系統中的非線性反應,如臨界點(tipping points),這意味著氣候系統一旦超過某些界限,將導致不可逆的變化,比如永久凍土融化將釋放大量甲烷,加速全球變暖。
3.1.12.IPCC數據如何指導政策決策?
IPCC的數據和報告為全球各國提供了制定氣候政策的科學依據,特別是《巴黎協定》中的承諾。根據IPCC的建議,各國需要設立具體的減排路徑,並且需要實現2050年的淨零排放(Net Zero),即排放量與碳移除量相平衡。
減少碳排放的策略:IPCC強調,要實現1.5°C目標,各國必須迅速、大規模地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並推廣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推動碳捕集與封存技術(CCS),以及保護和恢復自然碳匯(如森林和濕地)。
IPCC的數據和報告提供了詳細的碳預算和氣候變遷風險評估,指出如果全球要控制氣溫上升在1.5°C內,需要嚴格控制碳排放,並快速減少每年排放的CO2。這些科學數據為全球各國的氣候政策和減排行動提供了指導。碳預算不僅是一個數字,更是一個全球需要共同遵守的上限,以避免氣候變遷的最嚴重後果。
表3.1.7.碳預算的關鍵影響因素/資料來源/步臻低碳策略彙整
3.2若全球升溫超過1.5°C或2.0°C會有那些損害或遭遇?
當全球氣溫上升超過1.5°C或2.0°C時,極端氣候事件將對人類經濟體系產生巨大的影響,如颶風和颱風將會變得更加頻繁和強烈。這些極端風暴將給沿海城市和島嶼地區帶來重大災難,尤其是海平面上升和極端降雨將使其破壞力更大。特別是體現在實體損害、產業鏈破壞、原材料價格波動等方面。這些損害涉及經濟體系、實體財產、農作物與糧食生產,以及其他經濟領域的運行。以下是詳細的分析:(參酌表.3.2.因氣候造成經濟損失示例)
近期和中期(2030年到2050年前後)
當全球氣溫上升接近1.5°C時,以下問題將開始有明顯的變化,並在短期內逐漸惡化。
3.2.1.極端天氣事件增多
熱浪加劇:高溫熱浪的頻率和強度將顯著增加,尤其是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這將對公共衛生、農業和基礎設施構成嚴峻挑戰,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
洪水和暴雨:由於大氣中的水蒸氣含量增加,降水模式將變得更加極端,導致頻繁的暴雨和洪水,威脅沿海城市和農田。
乾旱加重:部分地區將面臨更長時間、更嚴重的乾旱,特別是非洲、中東和南亞等水資源匱乏的地區,農業和糧食安全將面臨巨大挑戰。
颶風和颱風:隨著氣溫上升,颶風和颱風的強度將顯著增強。海洋表面溫度的升高將為這些風暴提供更多能量,導致風速更快、降雨更強烈,並且可能造成更大範圍的破壞。沿海城市和島嶼國家將面臨更嚴重的風暴潮和洪水風險。
3.2.2.海平面上升加速
即使氣溫只上升1.5°C,海平面上升的速度也將顯著加快。冰蓋融化和海洋熱膨脹將導致沿海地區、島嶼國家和低洼地區頻繁遭遇洪水威脅。
沿海城市侵蝕:許多沿海城市將面臨海岸線倒退和地基不穩的問題,這些問題在未來數十年內將逐漸惡化。
3.2.3.物種滅絕和生態系統崩潰
全球溫度升高超過1.5°C將使得許多物種無法適應,尤其是珊瑚礁生態系統。90%以上的熱帶珊瑚礁可能會在氣溫升高超過1.5°C時消失,這將嚴重影響全球漁業和海洋生物多樣性。
森林火災增加:溫度上升和乾旱將增加全球範圍內的森林火災,特別是在亞馬遜雨林和澳大利亞等地區,這將進一步加劇碳排放。
中期(2050年前後)
隨著全球溫度接近或超過2°C,損害和風險將顯著惡化,並帶來系統性和不可逆的影響。
3.2.4.糧食安全危機
作物減產:全球主要糧食作物如小麥、玉米、水稻和大豆的產量將因溫度上升和乾旱而顯著減少。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這將加劇糧食不安全,導致更頻繁的糧食短缺。
水資源短缺:水源短缺問題將在中期愈加嚴重,特別是在南亞、中東和非洲地區,這將進一步影響農業灌溉和人類生活用水。
3.2.5.社會和經濟不穩定性
氣候難民:隨著氣候條件惡化,特別是海平面上升和極端天氣頻繁發生,預計將有數千萬甚至上億人被迫遷移。這將加劇全球社會和政治的不穩定。
經濟損失:根據世界銀行的估計,全球溫度上升超過2°C將導致全球GDP減少數萬億美元。特別是依賴農業的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將受到最大影響。
颶風和颱風帶來的經濟損失增加:更強的颶風和颱風將導致基礎設施、建築物和農業受到更大破壞,對經濟造成巨額損失,特別是在缺乏適應和減災能力的發展中國家和島嶼國家。
3.2.6健康危機
熱相關疾病:隨著溫度上升,與熱浪相關的健康問題(如中暑、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將顯著增加,尤其是在高密度城市區域。
傳染病擴散:溫暖氣候將為蚊蟲傳播疾病(如瘧疾、登革熱)創造更有利的環境,並使傳染病的蔓延更具挑戰性。
遠期(2100年以後)
如果全球溫度上升超過2°C,則將進入不可逆的氣候變化階段,後果更加嚴重且長期存在。
3.3.7.生態系統全面崩潰
珊瑚礁全滅:超過2°C的升溫幾乎會導致所有熱帶珊瑚礁的消失,並徹底破壞依賴珊瑚礁的生態系統和漁業生計。
大規模物種滅絕:大部分物種將無法適應如此劇烈的氣候變化,導致全球範圍內的生物多樣性大幅減少,生態系統功能將大大削弱。
3.3.8冰川與極地冰蓋完全融化
格陵蘭冰蓋和南極冰蓋融化:溫度上升超過2°C後,格陵蘭冰蓋和南極冰蓋的融化速度將加速,最終導致全球海平面上升數米。這將使數百萬人生活的沿海城市和低地國家無法居住。
永久凍土融化:永久凍土的融化將釋放大量甲烷和二氧化碳,進一步加劇溫室效應,形成自我增強的氣候惡化循環。
3.3.9無法逆轉的氣候變化
氣候系統的「臨界點」:超過2°C的全球升溫將觸發一系列氣候系統的臨界點(如亞馬遜雨林的崩潰、海洋環流的變化等),這些變化將是不可逆的,並可能導致全球進一步的變暖,超出人類控制範圍。
當全球氣溫上升超過1.5°C或2°C時,極端氣候事件,如颶風和颱風,將變得更加頻繁和強烈,導致嚴重的洪水和風暴潮。短期內,熱浪、乾旱、暴雨和極端風暴將威脅人類健康和財產;中期,糧食安全、經濟不穩定和氣候難民問題將日益突出;遠期,則進入不可逆的氣候變化階段,生態系統崩潰,全球性風險將加劇。
表.3.2.因氣候造成經濟損失舉例/資料來源/步臻低碳策略彙整
3.4.因極端氣候情境造成的產業營利虧損有哪些具體案例?
全球氣溫上升超過1.5°C或2.0°C,會引發各種極端氣候事件,從颶風、暴雨、乾旱到酷熱天氣等,這些都會對經濟體系造成巨大的財務損失。以下是針對不同情境下的具體經濟損害舉例:(參酌表3.4.氣候相關風險產業具體示例)
3.4.1. 颱風與極端降雨對保險業與財產的損害
案例1:保險公司因突發性暴雨和洪水面臨巨額賠償
隨著氣候變暖,颱風的行為變得難以預測,特別是短時間內的極端降雨變得更加頻繁。例如,某些地區以往未曾大規模淹水,但突然在颱風來襲時,出現了短時間內的暴雨,引發洪水。這種變異氣象導致大量住宅、商業建築和車輛泡水損壞。
保險業損失:例如,某地區在突如其來的暴雨下,大量保險公司需要賠償汽車、房屋和企業的保險理賠。由於這些地區非傳統洪水高風險區域,保險公司預測錯誤導致巨額賠付,嚴重影響其盈利能力。
具體例子:2017年,颱風“天鴿”襲擊香港和澳門,強度超出預期,暴雨造成大範圍水浸,保險公司需支付大量的產險理賠。
3.4.2.極端氣候對金融和銀行業的影響
案例2:企業因極端氣候無法運營導致貸款無法償還
極端氣候事件如颱風、洪水、森林火災等可能破壞企業的生產設施、供應鏈和市場需求,導致企業收入驟降。例如,某製造業公司位於沿海地區,因颱風洪水摧毀了其生產設施,無法如期交貨,導致收入大幅減少。
銀行損失:該企業因此無法按時償還其向銀行的貸款,成為呆帳。銀行可能面臨大規模的貸款逾期問題,尤其是當有多家企業同時受極端氣候事件影響時,銀行的壞帳風險會增加。
具體例子:2011年,泰國發生大規模洪水,許多工廠停工,企業的資金流動困難,導致貸款無法償還,銀行面臨呆帳風險。
3.4.3. 極端氣候對建築與工程行業的損害
案例3:極端氣候如酷熱天氣導致工地停工
當氣溫極度升高時,工人無法在室外施工,尤其是高溫超過40°C以上的情況下,會帶來嚴重的健康風險。此外,高溫會影響工程設備的正常運轉,使得工期被延遲。
建築業損失:由於工程進度被延誤,項目開發商和承包商的成本增加,不僅需要支付更多的工資以彌補延長的工期,還需應對材料成本波動和市場需求變化帶來的風險。這種情況下,工程公司可能會出現營業虧損,甚至面臨現金流危機。
具體例子:2019年,歐洲多國遭遇極端高溫,部分地區氣溫超過45°C,許多建築工地被迫停工,導致施工進度嚴重滯後,建築業的產值下降。
3.4.4 農業與食品供應鏈損害
案例4:乾旱和極端高溫導致農作物減產,推高食品價格
極端乾旱或高溫天氣會使得農業生產環境惡化。例如,乾旱削減了農作物的灌溉水源,或是高溫使作物遭受熱應激,導致產量大幅下降,這對糧食供應和價格產生重大影響。
食品價格上漲:由於供應減少,主要農產品如小麥、玉米、大豆等的價格將上漲,推高全球食品價格。這不僅會影響消費者,還會影響到食品加工業和零售業的成本結構,最終導致食品價格通脹。
具體例子:2020年,澳大利亞遭遇大規模乾旱,造成小麥產量驟降,全球小麥價格因此上漲,並波及到麵粉、麵包等食品價格的連鎖反應。
3.4.5.供應鏈中斷與原材料價格波動
案例5:颱風等極端天氣事件打斷全球供應鏈,推高原材料價格
全球供應鏈高度依賴地區性的製造業中心,而這些地區容易受到極端氣候事件的影響。例如,颱風或洪水可能毀壞港口、交通網絡,延遲關鍵零部件和原材料的運輸,影響全球製造業。
原材料價格波動:當供應鏈中斷時,某些關鍵原材料如鋼鐵、半導體、塑料等的供應不足,導致價格大幅波動。這種波動會進一步推動產品價格上漲,影響下游產業的生產成本。
具體例子:2011年,日本東北大地震引發海嘯,打擊了日本的半導體產業,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因此中斷,推動電子產品的價格大幅上升,並波及汽車行業等。
3.4.6.其他財損影響的例子
案例6:極端氣候對旅遊業和酒店業的損害
颶風和颱風會嚴重打擊旅遊業,特別是那些依賴海灘、島嶼和沿海旅遊的國家。例如,颶風來襲可能摧毀度假設施、酒店和基礎設施,導致旅遊活動中斷。
經濟損失:這將直接影響旅遊業相關企業的收入,並造成大量旅遊預訂的取消,進一步影響餐飲、交通等相關產業。
具體例子:2017年颶風「瑪麗亞」襲擊加勒比地區,摧毀了多個度假村,導致當地旅遊業在數年內無法恢復,損失數十億美元。
極端氣候對經濟的財務損失範圍廣泛,涵蓋保險業、銀行業、建築業、農業和供應鏈。這些損害包括財產損失、保險理賠成本、企業停產和無法償還貸款、工期延誤和糧食價格上漲等,進而對整體經濟體系造成持續性破壞和壓力。因此,企業和政府應加強對極端氣候風險的管理,並提高經濟體系的適應力和韌性,以減少這些損害的影響。
表3.4.氣候相關風險產業具體示例/資料來源/步臻低碳策略彙整
3.5.哪些產業對極端氣候最脆弱?
極端氣候或氣候變遷對不同產業的影響程度各不相同,某些產業由於其對氣候條件的高度依賴或暴露於自然災害的風險下,對極端氣候最為脆弱。以下是對極端氣候變遷特別脆弱的主要產業分析:
3.51. 農業和漁業
氣候脆弱性:農業對氣溫、降水量和氣候穩定性高度依賴。乾旱、洪水、颶風和極端高溫等極端氣候事件會直接影響作物的生長、收成以及牲畜的生產條件。
極端高溫:高溫會影響作物的生長階段,導致減產。牲畜也會因高溫而遭受熱應激,影響生產效率。
乾旱和洪水:長期乾旱會造成灌溉困難,減少糧食產量;洪水則會破壞農田、沖走養分並污染水源。
病蟲害增加:氣溫和濕度變化也會增加病蟲害的風險,對農業生產造成威脅。
漁業的影響:隨著海洋溫度升高,漁業也受到了顯著影響。珊瑚礁消失將導致海洋生態系統崩潰,影響依賴這些生態系統的魚類。海水酸化和過度捕撈將進一步加劇漁業的脆弱性。
3.5.2. 保險業
氣候脆弱性:保險業對於極端氣候的變遷特別敏感,尤其是產險公司。隨著颶風、乾旱、洪水、森林火災等極端天氣事件頻率和強度的增加,保險公司面臨的賠付風險大大提高。
財產險和農業保險:颱風和洪水導致的財產損失和農作物損失會增加保險賠付的壓力,許多保險公司不得不提高保費以應對越來越多的理賠申請。
再保險風險:再保險公司也受到極端氣候事件的影響,尤其是當這些事件同時在多個地區發生時,可能導致巨額的累積損失,增加保險業的系統性風險。
3.5.3. 能源產業
氣候脆弱性:能源產業(尤其是化石燃料生產和發電)對極端氣候的變化具有較高的脆弱性。
發電設施受損:洪水、風暴、熱浪等極端天氣事件會破壞能源基礎設施,包括輸電網絡、發電廠和油氣生產設施。
水力發電的影響:極端乾旱會降低水庫水位,影響水力發電量,這在依賴水力發電的國家尤其嚴重。
風能和太陽能的波動性:雖然可再生能源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手段,但風能和太陽能也會受到極端天氣的影響,例如極端低風速或高溫導致效率降低。
3.5.4. 旅遊業
氣候脆弱性:旅遊業依賴於穩定的氣候條件和自然資源,因而對極端氣候事件高度脆弱。
沿海旅遊:颱風、海嘯、海平面上升等威脅到海灘和海島旅遊勝地,這些地區的旅遊基礎設施可能遭到破壞,影響旅遊收入。
高山滑雪旅遊:隨著氣溫升高,高山地區的積雪減少,影響滑雪度假村的運營和收入。
生態旅遊的影響:隨著極端氣候破壞生態系統,生態旅遊區域的吸引力降低,特別是如珊瑚礁、熱帶雨林等生態系統的損害,導致旅遊業收入下降。
3.5.5. 建築與基礎設施
氣候脆弱性:建築業和基礎設施對極端氣候事件的影響非常敏感。
颱風和洪水破壞:道路、橋樑、排水系統等基礎設施會因颱風和洪水受到直接破壞,建築物結構也容易在極端事件中受到損害。
極端高溫和乾旱的影響:極端高溫會影響建築工地的作業進度,工人因酷熱無法工作,導致工期延誤。此外,乾旱會影響建築材料如混凝土的養護,進而影響施工質量。
工程停擺:例如,熱浪使得施工現場無法作業,或是大風暴導致施工設備無法正常運轉,這些情況會增加建築業的成本並減少收入。
3.5.6. 水資源和公共服務業
氣候脆弱性:水資源管理和公共服務對極端氣候事件特別脆弱。
乾旱導致水資源短缺:長期乾旱會減少水庫儲水量,導致飲用水短缺和工業用水不足,影響到供水公司的運營,並增加供水成本。
洪水對供水和排水系統的影響:洪水會污染飲用水源,並破壞排水設施,對城市的公共服務造成挑戰,增加基礎設施維護和更新的壓力。
3.5.7. 製造業與供應鏈管理
氣候脆弱性:製造業高度依賴穩定的供應鏈,而極端氣候事件經常導致供應鏈中斷。
零部件供應中斷:製造業企業需要全球各地供應的零部件,颶風和洪水可能導致運輸中斷,影響到整個生產計劃,導致工廠停工。
原材料價格波動:極端氣候事件會破壞關鍵材料(如金屬、石油、化學品)的生產和供應,導致價格劇烈波動,增加製造成本。
3.5.8. 食品加工與零售業
氣候脆弱性:食品加工業和零售業依賴穩定的農產品供應,因此極端氣候事件會嚴重影響這一產業。
農產品供應短缺:乾旱、洪水和颶風影響農產品的收成,使得食品加工業面臨原料短缺的問題,影響生產。
食品價格波動:糧食價格上漲會傳遞到食品加工和零售領域,最終增加消費者的購買成本,削弱需求,進而影響企業的盈利能力。
對極端氣候最為脆弱的產業主要包括農業和漁業、保險業、能源產業、旅遊業、建築與基礎設施、水資源和公共服務業、製造業與供應鏈管理、以及食品加工與零售業。這些產業直接或間接依賴於穩定的氣候條件,極端天氣的頻繁發生將增加這些產業的運營成本、影響收入穩定性,並提高財務風險。因此,這些產業需要採取積極的適應措施,例如加強氣候風險管理、投資基礎設施韌性以及推動供應鏈多元化,以應對未來更加頻繁和嚴重的極端氣候事件。
表.3.5.氣候韌性較脆弱產業示例/資料來源/步臻低碳策略彙整
3.6.全球低碳/淨零 政策/策略/方案?(未免掛一漏萬僅列舉主要內容)
全球低碳與淨零政策的推動牽涉多層次的國際、區域、國家層面的協定、政策、稅收、和交易系統等,這些機制各自有其重點,但全球解決方案有許多尚在過渡期,上需要經過過渡期、條約、國家或參與倡議成員進行談判。描述全球低碳/淨零排放政策的主要內容。以下是主流制度及方案整合性的詳細說明,涵蓋主要的政策、策略與方案,並結合碳稅、ETS(排放交易體系)及各國的相關措施。
全球低碳/淨零政策框架概述(參酌表.3.6.全球應對氣候變遷國際政策、制度、框架、條約方案)
全球氣候政策的總體框架圍繞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核心目標,並試圖將全球氣溫上升控制在1.5°C至2°C之內。主要的政策工具包括國際協定、區域政策、碳定價機制(如碳稅和排放交易體系(ETS)),以及針對不同產業和地區的具體減排行動計劃。這些政策和策略互為補充,旨在透過市場機制、財政手段、技術支持和全球合作推動減排進程。
3.6.1. 國際層面政策
(1) 《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
背景:2015年通過的《巴黎協定》是全球應對氣候變遷的主要框架,旨在限制全球氣溫升幅不超過2°C,並努力將升幅控制在1.5°C。
減排策略:每個締約方制定國家自主貢獻(NDCs),不斷提高減排目標,最終達到2050年淨零排放。各國需報告進展,並每五年重新評估和提高減排承諾。
具體措施:
國家自主貢獻(NDCs):各國自主設定的減排目標,是《巴黎協定》核心。
國際合作與技術轉讓:提供發展中國家資金和技術支持,以推動清潔能源發展。
(2) 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
背景:每年召開一次的COP(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是全球應對氣候變遷的主要政策制定和協商平台。
重點成果:
COP26(格拉斯哥):各國承諾加快淘汰煤炭,並加強對氣候脆弱國家的資金支持。
COP27(埃及):重點討論了氣候損失與損害,並加強了對發展中國家援助的財政承諾。
3.6.2. 區域及國家層面的政策
(1) 歐盟《歐洲綠色協議》(European Green Deal)
目標:2050年達成碳中和。
核心政策:
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針對高碳排產品進口徵收碳稅,防止碳洩漏。
EU ETS:歐盟排放交易體系是全球最大的碳市場,涵蓋電力、工業和航空業,並逐年降低配額。
(2) 中國的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
目標:2030年達到碳排放峰值,2060年實現碳中和。
主要政策:
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ETS):2021年啟動,最初覆蓋電力行業,未來將擴展至更多高排放行業。
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太陽能和風能產能國,並積極推進核能和氫能技術。
(3) 美國氣候政策
目標:2050年達成碳中和。
主要政策工具:
拜登政府重返《巴黎協定》:重新加入全球減排行動,並制定了具體的氣候行動計劃。
《通脹削減法案》(IRA, 2022年):大規模的清潔能源投資,包括電動車補貼、清潔能源基礎設施建設,並支持碳捕集技術。
(4) 台灣碳費制度
背景:台灣推動碳費作為碳定價的核心工具之一,支持其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
政策框架:
碳費徵收:針對高排放企業進行徵收,鼓勵企業減排並投資清潔技術。
《氣候變遷因應法》:法律框架規範碳費機制,並強調碳費收入用於支持能源轉型。
3.6.3. 碳定價機制:ETS和碳稅
(1) 排放交易體系(ETS)
定義:ETS是一種市場機制,政府設定總排放上限,企業根據排放權進行交易,達成減排目標。
主要實施國家:
歐盟ETS:全球最大碳市場,每年逐步減少總排放配額,並計劃擴展到更多行業。
中國ETS:自2021年啟動,初期覆蓋電力行業,未來將擴展到工業和化工行業。
美國加州碳市場:美國沒有全國性的ETS,但加州和東北部幾個州有地方性碳市場。
運作方式:
配額發放與交易:企業根據排放配額交易多餘或不足的排放權,促進技術創新並降低碳排放。
(2) 碳稅
定義:碳稅是對每單位溫室氣體排放徵稅,直接向企業傳遞碳價格信號,促使其減少排放。
主要實施國家:
瑞典:全球碳稅最高的國家,每噸碳徵收約137歐元,極大地促進了可再生能源的發展。
加拿大:2019年實施全國性碳稅,並計劃逐步提高至每噸170加元。
台灣碳費:台灣並未實施碳稅,但已推出碳費制度,主要針對高排放企業進行徵收。
3.6.4. 國際淨零倡議與合作
(1) 科學碳目標倡議(SBTi)
目標:幫助企業制定科學一致的減排目標,確保企業行動符合全球1.5°C的氣候目標。
參與者:全球數百家企業加入SBTi,承諾制定長期減排計劃。
(2) 淨零2050倡議(Race to Zero)
背景:聯合國推動的“Race to Zero”倡議旨在鼓勵全球企業、城市和金融機構在2050年之前實現淨零排放。
措施:參與者承諾制定具體的減排行動計劃,並通過持續監測提高其承諾的力度。
(3) RE100倡議
目標:全球企業承諾100%使用可再生能源,推動清潔能源採購,減少碳足跡。
(4) C40城市氣候領導小組
目標:全球城市網絡致力於在2050年前實現淨零排放,並通過城市政策推動減排,如電動車推廣、公共交通改革和清潔能源項目。
全球的低碳與淨零政策透過多層次的國際協定、區域性政策、碳定價機制(如碳稅和ETS)以及國際倡議相互結合,為不同的產業和國家提供了具體的減排行動框架。這些策略針對這些策略針對全球不同層次和領域的排放問題,從國際層面到區域和國家層面,再到具體的企業和產業,構建了一個多層次、綜合性的政策框架,支持全球實現淨零排放目標。以下是繼續總結並強調關鍵點:
3.6.5. 綜合性解決方案:多層次行動框架
(1) 全球碳定價機制的協同發展
碳稅與ETS的結合:全球不同國家採取了碳稅與**排放交易體系(ETS)**兩種機制,部分國家甚至同時實施兩者。例如,加拿大同時實施了碳稅與碳交易體系,讓高排放企業在同時面對固定稅額的同時,也有市場驅動的排放權交易系統。這種混合型碳定價機制可以為企業提供更多減排靈活性。
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歐盟在其排放交易體系之外,提出了碳邊境調整機制,針對進口產品徵收碳稅,確保外部市場的產品遵守相同的環保標準,防止“碳洩漏”。這一措施逐漸受到其他國家關注,成為全球貿易和氣候政策中的關鍵一環。
(2) 國際協定的強化與氣候資金支持
巴黎協定的強化:隨著COP會議的推進,《巴黎協定》框架內的國家自主貢獻(NDCs)逐漸提高,各國每五年需重新提交更新的減排目標。全球各國的政策將不斷提高其雄心,特別是在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的背景下,這將推動更高效的減排技術和政策的落地。
發展中國家的氣候資金支持:全球氣候政策框架強調發展中國家在應對氣候變遷中的脆弱性,通過氣候資金支持,發展中國家能獲得技術和資金援助,進行能源轉型和適應措施的建設。這些資金主要來自發達國家政府和私營部門的承諾,並通過綠色氣候基金(GCF)等機制進行分配。
(3) 技術創新和市場驅動
可再生能源技術的發展:隨著碳稅和ETS的推行,許多企業開始投資清潔技術,特別是在太陽能、風能、氫能、核能等領域。這些技術的進步不僅能減少碳排放,還能促進全球能源轉型,加速對化石燃料的替代。
碳捕集與封存(CCS)技術:許多國家正在加大對碳捕集與封存技術的投資,這些技術能有效減少高排放工業和能源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並作為長期過渡期內的重要過渡技術。
電動車普及與交通轉型:各國正在積極推動電動車的普及,這是交通領域減排的關鍵措施。歐盟、美國和中國等主要市場均推出了電動車補貼政策,並設立未來禁售燃油車的時間表。這將大幅減少交通部門的碳足跡,並促進充電基礎設施的建設。
(4) 區域性政策協同與碳市場聯動
區域碳市場的協同:隨著碳市場的發展,國家和區域之間的碳交易系統開始聯動,例如歐盟與瑞士已經聯合其碳市場。未來,可能會出現更多跨區域的碳市場聯動,讓企業能夠在更大範圍內交易碳排放權,從而達成全球更有效率的減排方案。
區域政策協同:例如,北美的加州碳市場與東北部州聯盟(RGGI)已經形成了區域性碳交易市場,這些政策協同推動了美國地方性氣候行動的擴展,填補了聯邦政策的空白。
3.6.6. 產業轉型與淨零策略
(1) 高排放產業的減排行動
能源行業的轉型:全球能源行業是減排行動的核心。能源部門的轉型包括逐步淘汰燃煤發電,增加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比例,以及推動能源效率提升。主要國家如中國、美國、歐盟等都制定了燃煤淘汰時間表,並對企業進行減排要求。
鋼鐵、水泥等高碳密集行業:這些行業面臨重大技術挑戰,需要通過創新技術如氫能冶金或碳捕集與封存來實現減排。各國政府已經對這些行業提供了補貼和技術支持,以幫助它們加快低碳轉型。
(2) 金融與投資機構的淨零轉型
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全球投資者和金融機構越來越關注氣候風險對投資組合的影響。TCFD框架已成為全球企業氣候揭露的重要標準,推動金融機構重新評估其對高排放行業的投資,並將資金流向低碳和可再生能源項目。
綠色投資與可持續金融:綠色債券和可持續發展債券成為金融市場的主流產品,推動資金流向氣候友好型項目。全球金融市場對於淨零排放的支持不斷增強,並通過綠色金融標準的制定,促進更多投資者參與氣候行動。
3.5.7. 全球淨零政策的未來挑戰與機會
隨著氣候風險日益加劇,全球淨零政策將面臨更多挑戰和機會:
(1) 挑戰
碳洩漏與全球公平性問題:碳洩漏現象(高排放產業向無碳稅或無ETS國家轉移)可能削弱碳定價機制的效果。國際上需要更加一致的碳定價政策,以及進一步完善的碳邊境調整機制。
發展中國家的適應和轉型:儘管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氣候風險較高,但這些國家的減排行動受到經濟能力的限制。如何平衡經濟增長與碳減排將是未來的重要挑戰。
技術創新的速度與規模:實現全球淨零目標需要突破性技術,但這些技術的開發、商業化和大規模應用仍存在巨大挑戰,尤其在高排放行業中。
(2) 機會
全球碳市場整合與聯動:隨著更多國家加入碳市場,未來可能出現更多區域性市場聯動,這將進一步提升市場效率,並推動全球碳交易系統的完善。
綠色經濟的發展:淨零政策的推動將帶來綠色技術和低碳產業的增長。可再生能源、電動車、氫能、碳捕集與封存等領域都將成為未來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全球合作的深化:氣候變遷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各國在應對過程中需要進一步加強合作,包括技術共享、資金支持和政策協同。國際氣候資金機構如綠色氣候基金(GCF)和世界銀行將在推動發展中國國家應對氣候變遷的過程中扮演更加關鍵的角色,通過技術共享、資金支持和政策協同,全球淨零目標的實現將依賴更深層次的國際合作。這也意味著包括綠色氣候基金(GCF)和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將在推動發展中國家減碳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3.6.8. 具體政策、策略與方案的綜合
為了避免氣溫升高超過1.5°C至2°C的界限,全球各國、地區和國際機構已經採取了不同的政策、策略與解決方案。下列為綜合性措施的具體示例:
(1) 國家級政策
美國的氣候計劃
再加入《巴黎協定》:美國重返《巴黎協定》,強調全球氣候合作。
《通脹削減法案》:此法案對新能源和氣候技術提供了巨額補貼和稅收優惠,包括電動車、風能和太陽能技術的推廣,並促進減少工業部門的碳排放。
中國的2060年碳中和目標
碳市場:中國的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是全球規模最大之一,正在逐步涵蓋更多高排放行業。
清潔能源發展:中國的太陽能和風能產能領先全球,並計劃加速核能、氫能的推廣,以支持2060年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歐盟《歐洲綠色協議》
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歐盟推出的CBAM是防止碳洩漏的重要工具,針對進口產品徵收碳稅,確保歐洲企業的競爭力不因全球不同地區的碳價差異而受到損害。
ETS擴展與改革: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TS)已是全球運作最為成熟的碳市場,並不斷加強對工業、交通等高排放行業的覆蓋。
(2) 區域性協同合作
C40城市氣候領導小組
城市減排行動:全球近百個主要城市承諾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並大力推動公共交通電氣化、可再生能源建設及城市基礎設施的韌性增強。
北美排放交易市場
加州與東北部州聯盟(RGGI):這些州聯盟共同實施碳市場,涵蓋發電、工業和交通領域,推動地方性氣候行動擴展。
(3) 企業與行業的淨零策略
科學碳目標倡議(SBTi)
科學一致的碳減排目標:SBTi幫助企業設定符合全球氣候目標的減排計劃,企業根據科學數據設立短期和長期的減排行動目標,確保其碳中和承諾具有實質性效果。
RE100與可再生能源轉型
100%使用可再生能源:RE100倡議匯集了數百家全球領先企業,這些企業承諾在未來達到100%使用可再生能源,並加速投資清潔能源技術。
(4) 技術與創新支持
碳捕集與封存(CCS)技術
CCS項目推廣:許多高碳排放行業如鋼鐵、水泥正大規模投資碳捕集與封存技術,以減少其碳足跡。歐盟和中國都在加快對CCS的技術研發和應用。
電動車推廣與能源轉型
零排放交通政策:歐盟、美國和中國都已經制定了電動車推廣政策,並設立未來禁售燃油車的時間表。這將大幅減少交通部門的碳排放,並促進充電基礎設施建設。
可再生能源擴張:太陽能、風能、氫能等技術正在全球加速應用,成為低碳經濟的重要支柱。這些技術的進步將在全球能源轉型過程中扮演核心角色。
(5) 金融機構的參與
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
金融市場氣候風險揭露:全球投資者和金融機構越來越多地關注氣候風險對投資組合的影響,TCFD的框架要求企業披露與氣候變遷相關的財務風險,推動投資者重新配置資產,尤其是在高碳行業和可再生能源領域之間。
綠色債券和可持續金融:
綠色債券市場增長:全球綠色債券發行量不斷增加,這些債券支持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低碳交通等領域的發展,推動了更多資金流入氣候友好型項目。
3.6.9. 全球淨零行動
隨著全球淨零行動逐漸加速,未來的氣候政策和減排策略將越來越聚焦於以下幾個方面:
(1) 全球碳市場的整合與合作
國際碳市場的聯動:未來可能出現更多國際間的碳市場聯動,如歐盟與瑞士碳市場的聯合運作。這將促進全球碳交易的效率提升,並進一步推動各國的碳排放減少。
(2) 發展中國家的減排和適應能力增強
技術與資金支持:發展中國家在應對氣候變遷中面臨資金和技術限制,國際合作將進一步強化對發展中國家的支持。綠色氣候基金(GCF)和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將提供更多資源,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能源轉型、提升氣候適應力。
(3) 技術創新驅動
突破性技術的應用:從碳捕集與封存(CCS)到氫能技術,未來的技術創新將決定各國能否有效達成淨零目標。投資這些前沿技術,並促進其商業化應用,將成為全球氣候行動的重要驅動力。
(4) 產業的深層次轉型
高碳產業的加速減排:如鋼鐵、化工、水泥等傳統高碳產業的轉型將成為未來減排的重中之重。各國將持續提供資金和政策支持,幫助這些行業加速低碳技術的應用,實現清潔化生產。
(5) 民眾意識與行動
全球公眾參與:氣候行動不僅是政府和企業的責任,全球公眾的參與也至關重要。隨著氣候變遷的風險加劇,民眾對於減碳行動的支持將持續增強,並推動政府和企業採取更積極的行動。
全球低碳與淨零政策是由多層次、多國際協作的綜合性框架構成,涵蓋了國際協定、區域政策、碳定價機制、技術創新以及金融機構的參與。這些策略將全球各個層面整合在一起,為應對氣候變遷和達成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提供了全面的行動路徑。
表.3.6.全球應對氣候變遷的國際政策、制度、框架、條約方案(包括但不限於)/資料來源/步臻低碳策略彙整
3.7全球氣候政策與企業風險(參酌圖3.7.1氣候風險經濟舉例示意)
氣候風險已經成為全球企業無法忽視的挑戰,特別是在各國政府陸續推出更嚴格的氣候政策後。企業在運營過程中不僅要面對實體風險,還需要應對碳稅(Carbon Tax)、碳預算管制(Carbon Budget Regulation)以及強制性排放交易系統(Emissions Trading System, ETS)所帶來的過渡風險。這些政策不僅改變了企業的成本結構,還影響了其全球競爭力。
碳稅的實施與對企業運營的影響:碳稅是一種針對企業碳排放量徵收的稅費,旨在促使企業減少碳排放。對於高碳排放行業,碳稅的實施大幅提高了運營成本。企業需要將這些額外成本納入考量,並且根據稅率的變動來調整其生產計劃和長期發展策略。
碳預算管制對企業資本配置與運營決策的限制:全球碳預算是指為了達到1.5°C的升溫控制目標,全球可以釋放的最大碳排放量。對於企業而言,這代表其碳排放量將受到嚴格限制,並且需要將這些限制納入資本配置決策中。例如,企業可能不得不推遲某些高碳排放項目的資本支出,轉而將資源投入到綠色技術和低碳轉型中。
強制性排放交易系統(ETS)對高碳排放行業的風險與機會:ETS 是全球應對氣候變遷的一項關鍵工具,通過設定碳排放配額並允許企業之間進行碳排放權交易,達到控制碳排放總量的目的。對於高碳排放行業,ETS 既是一個挑戰,也是機會。企業可以通過購買額外的碳排放配額來維持生產,但同時也可以通過技術升級和碳減排項目來賣出多餘的碳配額,實現盈利。
各國碳政策對企業競爭力的影響:不同國家對於碳排放的政策各異,這使得跨國企業在不同市場中面臨不同的成本和風險。較為嚴格的碳政策可能會導致企業在高碳排放的國家失去競爭力,並且增加其在全球市場中的運營難度。因此,企業需要靈活調整其策略,適應各地區的政策環境。
3.7.1氣候風險中的企業機會(參酌圖3.7.1氣候風險經濟舉例示意)
此圖表展示了企業在氣候風險中的經濟機會,將風險和機會進行了對比,並強調了在低碳經濟轉型中的不同策略選擇。
重點所在:
氣候風險:企業在面臨氣候變遷風險時,不僅包括物理風險(如極端天氣和資源匱乏),還包括過渡風險(如碳政策、法律風險等)。這些風險直接影響企業的資本配置和長期發展。
經濟機會:隨著全球市場向低碳經濟轉型,企業可以通過技術創新、綠色產品開發、參與碳市場等方式創造經濟機會。這些策略不僅有助於減少氣候風險,還能促進企業的長期增長。
這個圖表適合用於強調企業如何在氣候風險中尋找發展機會。具體來說,企業可以通過技術創新和綠色金融工具(如綠色債券和碳交易)來實現盈利,同時降低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
儘管氣候風險對企業構成了嚴峻的挑戰,但同時也為具備前瞻性視野的企業創造了全新的市場機會。隨著低碳經濟轉型加速,企業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在氣候風險中捕捉機會:
新興市場機會:低碳產品與服務的需求:隨著全球市場對環保產品和可持續技術的需求增加,企業可以通過開發低碳產品和服務來佔據市場先機。例如,汽車行業的電動車、能源行業的可再生能源技術,以及建築行業的節能材料,都是未來市場的增長點。
綠色金融與投資機會:綠色債券、可持續投資基金:企業可以通過發行綠色債券或參與可持續投資基金,獲得資金支持以推動其低碳轉型。這不僅能夠幫助企業實現減排目標,還可以吸引更多重視 ESG 表現的投資者。
碳交易市場的盈利潛力:碳交易與碳信用的運用:隨著全球碳市場的擴大,企業可以通過參與碳交易市場來獲取盈利。企業可以通過購買或出售碳信用(Carbon Credits)來實現經濟效益,同時也促進了全球碳減排目標的實現。
圖3.7.1氣候風險經濟舉例示意/資料來源/步臻低碳策略/氣候小組研究計畫彙整
3.8碳市場與企業競爭力
碳市場對於企業競爭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對於高碳排放行業而言,碳市場提供了一種靈活的風險應對策略。企業需要通過合理運用內部碳定價和參與碳交易,來增強其競爭力。
碳市場對高碳排放企業的壓力與應對策略:高碳排放企業需要應對日益增加的碳市場壓力,這包括碳價格的波動、碳配額的限制以及減排目標的提升。企業可以通過提升能源效率、技術創新和內部碳定價來應對這些壓力。
ETS 和企業碳管理的內部定價策略:企業可以使用內部碳定價作為衡量投資決策的一項工具,將碳成本納入其財務考量,從而確保在長期內符合碳減排政策的要求。這不僅能幫助企業減少碳排放,還能通過降低碳成本來提升競爭力。
參與碳市場對企業長期競爭力的提升:通過參與碳市場,企業可以在達到減排目標的同時,利用碳信用的交易來實現財務增長,這對於未來的長期競爭力具有顯著的提升作用。
3.8.1.企業的應對策略:從減排到風險管理
面對日益嚴格的氣候政策和市場壓力,企業需要制定全面的應對策略,從減排目標設定到風險管理進行全面的規劃。
設定科學基礎的減排目標(SBTi)與進展揭露:企業應參照科學基礎減排目標(Science-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SBTi)來設定其減排目標,並定期揭露其進展。這不僅能夠增強企業在市場中的聲譽,還有助於達成全球碳中和目標。
氣候情境分析與企業風險應對措施:企業需要進行氣候情景分析,通過模擬不同的氣候變遷情境來評估風險,並根據分析結果制定具體的應對策略,例如調整供應具高碳排的原物料調整、透過採購管理制度、研發部門重新設計具清潔生產的項目。企業需要通過氣候情景分析來模擬未來的氣候變遷情境,如全球溫度升高 1.5°C 或 2°C 會帶來的潛在風險。這樣的情景分析能夠幫助企業更好地理解未來面臨的挑戰,並根據分析結果調整供應鏈、資本配置和生產策略,從而減少未來可能出現的業務中斷風險。
ESG 風險與企業核心業務的整合:為了有效應對氣候風險,企業需要將 ESG(環境、社會和治理)風險管理整合到其核心業務策略中。這不僅包括減排措施,還涉及供應鏈管理、產品研發和市場拓展等領域。通過將 ESG 整合到決策流程中,企業可以更好地掌控氣候風險,並提高長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3.8.2.資本配置與氣候風險管理
企業在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時,資本配置是其風險管理和長期發展的核心。如何平衡資本回報與永續性投資,成為了企業資本配置中的關鍵議題。
氣候變遷如何影響企業的資本配置決策:隨著全球政策對碳排放的限制愈加嚴格,企業必須調整其資本配置,將資本更多地投入到低碳技術和可持續發展項目中。例如,企業需要考慮投資於可再生能源、碳捕集技術(CCS)或其他創新技術,以達到其長期減排目標。
永續性投資與資本回報之間的平衡:永續性投資不僅涉及環境責任,還可能在短期內對企業的資本回報產生壓力。企業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確保其在實現減排目標的同時,保持穩定的資本回報率。這可以通過逐步增加綠色投資和利用碳市場盈利來實現。
如何利用內部碳定價促進投資決策:內部碳定價作為企業的一項關鍵工具,能夠幫助企業在做出資本配置決策時,將未來的碳成本考慮在內。這不僅有助於企業達成其長期減排目標,還能促進投資向更具永續性的項目轉移。
3.8.3.挑戰及準備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風險的不斷加劇,企業在未來將面臨越來越多的政策壓力和市場挑戰。然而,這同時也為企業創造了全新的發展機會,特別是在低碳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增長、綠色金融市場擴展以及碳市場逐漸成熟的背景下。企業只有通過積極應對氣候風險、制定科學的減排目標、有效運用碳市場工具,才能在全球低碳經濟轉型中佔據競爭優勢。
企業在氣候政策驅動下的長期風險與機會:碳稅、碳預算和 ETS 等全球政策將成為企業未來發展中的重要驅動力。通過靈活應對這些政策,企業能夠在減少風險的同時,抓住市場中的機會。
碳市場和氣候風險管理對企業未來競爭力的影響:碳市場的成熟將進一步推動企業參與全球減排行動,並促進技術創新。企業在運用碳市場和有效管理氣候風險的過程中,將能夠提升其全球競爭力,並確保其長期可持續發展。
企業不正視淨零議題將遭受淘汰及經營風險
隨著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加速,淨零排放不再僅僅是環保組織和科學家們的倡議,而成為各國政府、國際組織、投資機構和消費者對企業的核心要求。企業若忽視淨零議題,不僅將承受越來越大的經營壓力,甚至有被市場淘汰的風險。這篇文章將詳細探討這些風險的來源及其對企業的深遠影響,並提出具體應對策略。
一、全球壓力來源與經營風險
全球科學社群一致強調,氣候變化已成為影響全人類未來生存和全球經濟穩定的最大威脅之一。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指出,要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C之內,全球必須在2050年之前實現淨零排放。然而,現階段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仍然超過人為移除及自然移除量,導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逐年增加。專家警告,若二氧化碳累積排放量超過450億噸(450 gigatonnes, GT)的極限,全球升溫將難以控制在1.5°C內。這顯示時間緊迫性極高,企業必須迅速行動,以減少未來面臨的經營風險。
二、具體政策和經濟手段
1. 碳稅與碳費壓力
碳稅和碳費是各國政府推動減碳行動的重要經濟手段,通過對碳排放徵稅來增加高碳排放行業的經營成本。這種稅負將激勵企業降低碳排放,轉向可再生能源或改進生產技術。然而,對於高碳排放企業,如鋼鐵、石化和水泥等行業,這樣的措施將帶來重大財務壓力。
臺灣於2023年起正式推行碳費制度,針對年排放量達到一定標準的企業進行碳費徵收,並計劃逐年加重費率,逐步達到國際標準。這一策略旨在迫使企業加快減碳轉型步伐,否則將面臨成本急劇上升的風險。未來的碳費可能涵蓋更多行業和排放源,這進一步增加了企業的財務風險。此外,歐盟已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對進口碳密集型產品徵收碳稅,以防止碳洩漏,這將直接影響出口導向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瑞典和加拿大也實施了高額碳稅措施,例如瑞典的每噸碳稅高達120歐元,極大地推動了當地企業的減碳行動。
2. 總量管制與交易(Cap-and-trade)
Cap-and-trade(總量管制與交易)是一種市場化的減碳機制,設置總碳排放上限並允許企業進行碳排放權交易。政府會設定一個總排放上限(Cap),並將這個上限分配或拍賣給企業。若企業能夠減少排放並低於其配額,可以將剩餘的碳排放權出售給其他需要更多配額的企業,從而形成交易(Trade)。這種系統鼓勵企業採取更低成本的減排行動,並讓市場機制發揮作用。
歐盟排放交易系統(EU ETS)是世界上最大的 Cap-and-trade 系統,涵蓋超過11,000家發電廠和工業設施。企業若未能有效減少排放,將需要購買碳配額,這增加了企業的經營成本。此外,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和**東北部的區域性碳市場(如 RGGI)**也在使用這一機制,推動企業採取積極的減碳措施。未來這種制度可能擴大影響範圍,並進一步加強對企業的合規要求。
三、無視淨零議題的具體經營風險
1. 財務風險
忽視淨零議題的企業將面臨一系列財務風險。首先,隨著碳稅與碳費逐年提升,高碳行業的經營成本將不斷增加,進一步侵蝕利潤空間。這將直接影響企業的財務表現,特別是在資產負債表上,企業可能需要增加與碳排放相關的負債準備或負債認列科目,這將進一步影響淨利率和資本回報率。此外,金融機構對高碳行業的支持逐漸減少,未來銀行可能會縮減對高碳企業的授信額度,甚至完全拒絕提供金融服務,這種現象被稱為金融體系的「排擠效應」。資本市場方面,隨著投資者越來越重視ESG(環境、社會和治理)表現,ESG評級低的企業將難以吸引投資,可能面臨股票被大量拋售的風險。
2. 市場競爭風險
市場對企業碳排放的要求日益嚴格,供應鏈上的企業特別關注合作夥伴的碳排放數據。隨著碳數據透明度成為市場準入的門檻,企業若未能有效管理其碳排放,可能被供應鏈上的客戶企業拒絕採購,失去重要的商業夥伴和市場份額。此外,消費者對於低碳和環保產品的需求也在增加,未能順應這一趨勢的企業將難以吸引年輕消費群體和環保意識強烈的顧客群。這些變化將使高碳排放的企業競爭力顯著下降。
3. 政策風險
政策層面的風險來自各國越來越嚴格的碳排放法規。歐盟推出的碳邊境稅(CBAM)已經對進口產品造成了實質性影響,尤其是對高碳行業出口企業而言,進口商的進口成本將顯著增加,從而減少對高碳產品的需求。此外,未來的碳政策可能進一步限制高碳企業的市場准入權,增加企業的合規成本和運營風險。例如,在加州的《全球變暖解決法案》(California Global Warming Solutions Act, AB 32)中,企業被要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否則將面臨巨額罰款。
四、應對策略:避免被市場淘汰
為了有效應對這些風險,企業必須制定和實施全面的淨零轉型策略。
1. 建立內部碳定價機制
企業可以通過設立內部碳價來模擬未來碳成本的影響,將碳排放成本納入決策過程中。這種做法不僅有助於衡量碳排放對企業財務的影響,還能推動資源的更有效配置。根據世界銀行碳定價領導聯盟(Carbon Pricing Leadership Coalition, CPLC)的建議,企業可以將內部碳價作為風險管理工具,提升應對氣候政策的靈活性。此機制能夠幫助企業提前準備應對未來的政策變化,減少財務衝擊。
2. 供應鏈碳管理
企業必須實施數據驅動的供應鏈碳管理系統,以追蹤和降低碳排放。臺灣政府推出的供應鏈碳披露法案要求部分企業揭露其供應鏈碳數據,這迫使企業不得不與供應商合作,共同推動碳減排行動。數據透明度和減排目標將成為未來供應鏈管理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需要將碳管理納入供應鏈策略中,才能在競爭中保持優勢。
3. 投資綠色技術與金融
投資於綠色技術和可再生能源項目能夠降低企業的碳足跡,並提升其ESG評級。綠色金融工具,如綠色債券,是籌集資金以支持減碳項目的有效途徑。根據國際資本市場協會(ICMA)的綠色債券原則,企業需證明資金用於環保和減碳項目,這有助於吸引可持續投資者,並增強企業的市場地位。此外,企業可以積極參與政府支持的可再生能源項目,獲取相應的政策補貼和市場機會,這將有助於降低營運成本並提升市場競爭力。
五、再不關注即將曾受衝擊及尚失轉型競爭力機會
全球淨零排放的壓力正迅速加大,企業若不積極應對,不僅將面臨重大的財務、政策和市場風險,還可能被更具適應力的競爭對手取代。首先,隨著碳稅與碳費政策的逐步實施,高碳排放企業將承受愈發沉重的經營負擔,進一步影響資本回報和整體財務穩定性。同時,若企業未能應對各國不斷加強的環境法規,將有可能失去市場准入資格,甚至面臨高額罰款及合規成本的急劇上升。
然而,這些挑戰也為企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創新和增長機遇。隨著全球向低碳經濟轉型,企業若能提前採取行動,不僅可以減輕未來的財務風險,還能在市場變革中搶占先機。通過建立內部碳定價機制,企業能夠更準確地評估碳成本並將其融入經營決策中,這有助於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並激勵減碳創新。此外,實施數據驅動的供應鏈碳管理將有助於提升透明度,讓企業能夠與環保意識強烈的商業夥伴和消費者保持一致,增強品牌形象和客戶信任度。
投資綠色技術則是提升競爭力的關鍵。無論是開發低碳產品、改進生產工藝,還是轉向可再生能源,這些投資都將提高企業的長期可持續性,並帶來新的商業機會。例如,隨著綠色金融市場的不斷擴大,企業可以通過發行綠色債券籌集資金,支持低碳轉型項目,吸引具有環境、社會和治理(ESG)導向的投資者,從而增強財務韌性。
總結而言,企業應該認識到,氣候變化的挑戰與機遇並存。若能迅速適應並積極部署減碳策略,企業不僅能在嚴峻的市場環境中保持競爭力,還能在全球低碳經濟轉型浪潮中抓住全新的商業契機,成為未來市場中的領導者,並塑造長期的永續發展優勢。
全球產業遭受衝擊及因應/資料來源/步臻低碳策略彙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