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盤查;GHG Protocol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CBAM歐盟申報、碳足跡標籤及報告、ESG永續報告書/IFRS( S1、 S2) 、EcoVadis、TCFD報告書、CDP碳揭露問券計畫、碳權額度、碳抵換專案、國際倡議(RE100、SBTi)、低碳轉型顧問輔導
一、前言:全球政治變局與碳排放新挑戰
2025年,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宣布美國再次退出《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此舉震撼全球氣候政策發展,引發各國對全球減碳進程的擔憂。然而,儘管美國聯邦政府立場逆轉,歐盟(EU)、中國(China)、日本(Japan)、韓國(South Korea)等主要經濟體仍持續推動淨零(Net-Zero)目標,強化碳排放交易機制(Emissions Trading System, ETS)、邊境碳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以及碳稅(Carbon Tax)等政策。
美國的退出可能影響全球氣候合作架構,使各國重新調整對碳排放政策的應對方式。歐盟加強對進口產品的碳足跡要求,中國推動更嚴格的排放配額制度,亞洲新興市場如印度、印尼亦開始納入碳費制度。這樣的政策環境變化將大幅影響台灣出口導向型產業,特別是鋼鐵、電子、石化、紡織等行業。企業若無法提前因應,將面臨額外成本上升、競爭力下降的風險。
二、全球碳排放管制趨勢概覽
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正式生效
自2026年起,歐盟將正式對進口鋼鐵、水泥、鋁、肥料、電力及氫等高碳排產品徵收碳邊境調整費。
企業須向歐盟提交完整碳排放報告,並支付相應的碳排放成本。
台灣出口至歐盟的相關產業需提前建立碳排放計算與揭露機制,以確保符合規範。
中國與亞洲ETS擴展
中國全國碳市場(National ETS)範圍擴大,涵蓋鋼鐵、鋁業、石化等高排放行業,並引入更嚴格的配額控制。
韓國ETS進一步提高碳價,擴大企業減排義務,並限制碳信用交易範圍。
日本與東南亞國家開始規劃區域性ETS,可能影響供應鏈碳排放要求,影響台灣供應鏈競爭力。
美國聯邦與州層級碳政策分歧
聯邦政府退出巴黎協定,可能導致環保法規放寬。
加州(California)與東北部RGGI(Regional Greenhouse Gas Initiative)仍持續推動嚴格碳交易機制。
美國部分企業仍將承擔來自投資人與市場的減碳壓力,影響其供應鏈策略。
全球碳稅與碳費制度推進
加拿大(Canada)提高碳稅標準,每噸碳排放費用提升至170加元。
新加坡(Singapore)計畫於2026年提高碳稅至每噸50-80新元,影響企業成本。
台灣計畫於2025年開始徵收碳費,範圍涵蓋大型排放企業,可能導致能源密集型產業成本上升。
三、國內產業與供應鏈應對策略
企業碳管理與內部碳定價機制(Internal Carbon Pricing, ICP)
設定內部碳價格,評估減碳投資回報,確保符合國際市場趨勢。
透過碳費與碳交易市場預測未來成本,提前布局低碳技術,避免額外成本上升。
供應鏈減碳與綠色採購
確保供應商具備碳盤查(GHG Inventory)與減排計畫,降低供應鏈風險。
與低碳材料供應商合作,降低進口產品CBAM負擔,確保出口競爭力。
能源轉型與再生能源採購
企業應投資綠電發電設施,參與台灣綠色電力交易市場,以確保符合全球市場需求。
增強能源使用效率,採用低碳技術,如節能設備與智能管理系統,降低碳足跡。
碳揭露與ESG透明度提升
符合IFRS S2與TCFD氣候資訊揭露標準,提供投資人完整的減碳策略與進展報告。
強化企業減碳績效報告,以滿足國際市場與供應鏈企業的要求。
參與國際碳市場與碳信用交易
評估國際碳信用(Carbon Credit)購買機會,以抵銷部分碳排放,降低營運風險。
探索台灣碳市場發展機會,如與東南亞國家建立合作機制,提高市場適應能力。
四、前瞻布局,迎戰全球碳政策變局
2025年全球碳政策變局帶來挑戰與機會,台灣企業與供應鏈必須因應CBAM、ETS、碳稅與強制碳費等政策趨勢。透過建立內部碳定價、強化供應鏈管理、加速能源轉型與提升碳揭露透明度,企業將能在全球競爭環境中保持優勢。
步臻低碳策略有限公司將持續關注國際趨勢,協助企業制定最佳碳管理策略,提供企業碳盤查、減碳規劃、碳信用交易等服務,以確保企業能在碳中和的道路上保持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