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盤查;GHG Protocol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CBAM歐盟申報、碳足跡標籤及報告、ESG永續報告書/IFRS( S1、 S2) 、EcoVadis、TCFD報告書、CDP碳揭露問券計畫、碳權額度、碳抵換專案、國際倡議(RE100、SBTi)、低碳轉型顧問輔導
一、前言:為何企業需要理解碳中和與SBTi
隨著全球氣候危機加劇,「減碳」早已不只是環保口號,而是各國政府政策、國際資本市場與跨國供應鏈共同施加於企業的具體要求。根據《巴黎協定》目標,全球升溫必須控制在 1.5°C 以內,才能避免極端氣候與系統性風險對人類社會與經濟造成不可逆的衝擊。這意味著,無論企業規模大小,都必須展現清晰且可驗證的減碳行動與責任。
在眾多減碳路徑中,最常被提及的兩個工具,就是 ISO 14068-1 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 Declaration) 與 SBTi 科學基礎減量目標(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兩者都與碳管理密切相關,但在本質、應用情境與對企業的影響上卻有顯著差異。如果企業未能釐清,往往會誤以為只要取得「碳中和」聲明,就等同於完成長期減碳承諾,進而在策略規劃上產生偏差。
本文將透過系統性的解析,清楚比較碳中和與 SBTi 的異同,並搭配表格與案例,幫助企業快速掌握:究竟該優先採取哪一條路徑,或是如何同時運用兩者,建立兼顧 短期成效 與 長期競爭力 的永續策略。
二、ISO 14068-1 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
1. 定義與標準來源
ISO 14068-1:2023 是國際標準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SO)於 2023 年正式發布的最新標準,也是全球第一份針對 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 制定的國際性規範。該標準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套一致且可驗證的框架,讓不同組織、產品或活動在宣告碳中和時,都能遵循相同的邏輯與程序,避免因定義模糊而造成混淆。
ISO 14068-1 的定位,可以視為碳中和領域的「通用語言」。過去,許多企業或活動雖然宣稱已經達到碳中和,但方法與範圍差異很大,有些強調購買碳權,有些僅進行部分減碳,導致外界難以判斷其可信度。ISO 14068-1 便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透過標準化的規範,確保碳中和聲明具有 透明性(Transparency)、一致性(Consistency) 與 可查驗性(Verifiability)。
在技術面,ISO 14068-1 與其他氣候相關標準有緊密連結:
它以 ISO 14064-1:2018(溫室氣體盤查與報告) 作為排放計算的基礎,確保碳中和建立在可靠的數據盤查之上;
與 ISO 14067(產品碳足跡)、ISO 14064-2(專案層級減量) 等標準相互銜接,使其能夠應用在組織、產品與專案等不同層級;
同時與 國際碳權市場的抵換規範(如 Verra、Gold Standard、CIX 等)對接,規定如何正確使用並註銷碳權,以抵消無法避免的排放。
總體而言,ISO 14068-1 不僅僅是一份技術標準,更是一個 信任機制。它讓企業在對外宣告碳中和時,有一個國際認可的憑證,並能通過第三方查證機構驗證,避免漂綠疑慮,提升 ESG 評等與品牌公信力。
2. 核心精神
在 ISO 14068-1 的框架下,碳中和並不是單純的「盤查 + 抵換」作業,而是一個必須納入 長期管理與規劃 的過程。這意味著企業不能只在目標年購買碳權抵銷排放,而是要有一套系統性的路徑(roadmap),逐步展現減碳績效,並透過管理機制確保可持續性。
1. 策略與治理架構
企業應建立 碳中和策略,將其納入公司永續發展與風險管理政策中。
高階管理層必須明確承擔責任,設立專責部門或跨部門小組,推動減碳專案與追蹤進度。
將碳中和納入 KPI 與績效管理,讓減碳行動成為組織日常運作的一部分。
2. 路徑規劃(Roadmap Design)
碳中和路徑應以 基準年數據 為起點,明確規劃至目標年的各階段減量目標。
可以採取「短期、中期、長期」的分階段策略,例如:
短期:能源效率改善、設備汰換;
中期:再生能源採購(綠電憑證、PPA 合約);
長期:低碳技術導入(如碳捕捉、電動運輸)。
每個階段需搭配 量化目標,避免僅停留在願景或宣示層面。
3. 持續減量 vs. 碳權抵換
ISO 14068-1 明確強調 「先減量,再抵換(Reduction before Offset)」 的原則。
碳中和管理路徑的重點,不是完全依賴碳權,而是逐步降低對抵換的依賴比例。
這能避免企業被質疑「漂綠」(greenwashing),並展現真實的轉型決心。
4. 碳中和與企業決策結合
企業應將碳中和路徑納入 投資決策 與 資本支出規劃,例如:在評估新建廠房或設備時,同步考量碳排放效益。
在供應鏈管理中,逐步要求供應商配合,將範疇三(Scope 3)排放納入中和策略。
這樣才能確保碳中和不只是「公司內部的成果」,而是推動整個價值鏈邁向淨零。
5. 定期檢討與持續改善
ISO 14068-1 要求企業每年檢視進度,並在必要時調整路徑。
報告與成果應公開揭露,接受外部審查,確保透明性。
這樣的循環機制,能讓碳中和不僅是一次性的聲明,而是持續優化的管理系統。
「碳中和管理及路徑」是 ISO 14068-1 的靈魂所在。它要求企業把碳中和視為一個 長期的轉型過程,而不是單次的認證動作。唯有建立清晰的策略、規劃分階段減量、降低對碳權依賴,並持續檢討與改善,碳中和宣告才能真正獲得社會大眾、投資人與供應鏈的信任。
3. 應用場合
ISO 14068-1 的最大特色是彈性與可操作性,因此適合不同類型的組織與需求,尤其在以下情境中應用最廣:
政府大樓或公共建築
公共機關需要展現對社會與市民的氣候責任。
例如:臺北市議會以 2024 年為基準年,2025 年達成碳中和目標,並在 2026 年完成查證與公開宣告,透過碳中和聲明呼應城市的淨零政策。
特定活動(Event Carbon Neutrality)
大型會議、展覽或體育賽事的碳排放通常集中且短期。
主辦單位可透過 ISO 14068-1 盤查活動期間的排放量(交通、場館用電、餐飲消耗等),並進行減量與抵換,達成「活動碳中和」,提升品牌形象與國際能見度。
產品或服務
品牌方可針對特定產品(如化妝品、食品、電子產品)進行碳足跡計算,並依 ISO 14068-1 宣告碳中和。
這有助於強化 ESG 與消費者溝通,例如「碳中和包裝」、「碳中和咖啡」或「碳中和運輸服務」。
中小企業的短期宣告
對於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來說,SBTi 的門檻較高,而 ISO 14068-1 提供一個較可行的選項。
中小企業可先完成基準年盤查,並透過部分減量與碳權抵換,在短期內達成碳中和宣告,建立市場信任,再逐步轉向更長期的科學減量目標。
4. 優點與限制
優點:
· 程序明確:依循 ISO 標準,有清楚的流程與驗證要求,讓企業能快速上手。
· 短期成果顯著:適合需要快速展現 ESG 成效的單位,例如公部門、品牌端活動或中小企業。
· 國際公信力高:取得 ISO 第三方查證聲明,可在國內外市場作為可信背書,避免漂綠疑慮。
· 適用範圍廣:不僅能用於組織,也能涵蓋產品、專案、建築或活動,靈活度高。
限制:
· 減碳力道有限:實務上常依賴碳權抵換,若未搭配長期減排策略,容易被質疑僅是「碳中和表象」。
· 偏重成果展示:多數應用側重於「宣告」與「查證」,對於長期轉型或供應鏈管理的要求較弱。
· 外部觀感差異:在國際供應鏈中,ISO 碳中和聲明的影響力通常不及 SBTi,投資人或大型品牌更重視長期減碳承諾。
案例說明:
臺北市議會即是典型案例。它以 2024 年為基準年,2025 年為碳中和目標年,並規劃於 2026 年完成 ISO 14068-1 查證與公開宣告。此模式主要是透過短期減量(如 LED 節能、部分綠電採購)與碳權抵換,達到整體「淨零」效果。這種做法適合公共機關或需要快速成果的企業,但若放在國際投資市場,仍需要搭配更長期的減碳路徑,才能獲得更高認同。
三、SBTi 科學基礎減量目標(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1. 定義與背景
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SBTi) 是一個由國際主要永續組織共同發起的全球性倡議。其成立單位包括:
CDP(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全球最大氣候揭露平台;
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WRI):專注於永續資源與政策研究;
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WWF):推動生態與氣候保護的國際組織;
聯合國全球盟約(United Nations Global Compact, UNGC):倡導企業社會責任與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平台。
SBTi 的核心任務,是協助企業設定與科學一致的減碳目標,確保其行動符合 《巴黎協定》 所訂的升溫限制,即將全球升溫控制在 1.5°C,並遠低於 2°C 的臨界值。
與 ISO 14068-1 不同的是,SBTi 並不是一份「標準文件」,而是一個 倡議與審查機制。企業在設定減碳目標後,必須送交 SBTi 官方進行審查。通過審查的企業,將被公開列入 SBTi 官網名單,成為國際投資人、供應鏈與消費者認定的「氣候領導者」。
目前,全球已有數千家企業加入 SBTi,其中包括眾多跨國品牌與供應鏈核心廠商。對企業而言,通過 SBTi 的核可不僅僅是一個 環境承諾,更是一張 國際通行證:
有助於獲得投資人青睞,提升 ESG 評等;
在供應鏈競爭中保持資格,不被淘汰;
透過長期減碳規劃,增強企業在淨零時代的競爭力。
2. 核心精神
erm Targets)
SBTi 要求企業必須設定 5–10 年內的減碳目標,以確保行動不是遙遠未來的承諾,而是立即展開的實際計畫。
以製造業為例,SBTi 建議到 2030 年前至少減排 42%(與基準年相比),才能符合 1.5°C 升溫路徑。
近期目標的設定不僅是數字,更需包含完整的減碳策略與措施,並每年追蹤與公開揭露進度。
淨零目標(Net-zero Targets)
除了近期目標外,SBTi 也要求企業必須承諾 2050 年前達成全面淨零。
所謂「淨零」並非單靠碳權抵換,而是需要企業在長期內完成深度去碳化(deep decarbonization),將自身排放降至極低水平,再對剩餘的少量排放進行抵換。
這樣的設計確保企業的承諾與全球 1.5°C 的科學路徑一致,而不是單純的「財務操作」。
全範疇涵蓋(Scope Coverage)
SBTi 要求企業的減碳目標必須涵蓋 範疇 1(直接排放)、範疇 2(能源間接排放),以及 範疇 3(價值鏈上下游排放)。
若範疇 3 佔企業總排放量超過 40%,則至少要涵蓋兩個以上顯著類別,確保供應鏈與下游客戶的排放責任被納入。
SBTi 的核心精神是要企業 以科學為依據,逐步推進深度減碳,並以透明化揭露接受外部審查。它的重點不是「某一年的碳中和成果」,而是「持續且可驗證的長期減碳路徑」。
3. 要求與規範
SBTi 為確保企業承諾與全球氣候科學保持一致,設立了明確的要求與規範。這些要求涵蓋排放範疇、抵換原則、審查程序以及不同行業的特殊規定:
範疇涵蓋(Scope Coverage)
範疇 1(Scope 1, Direct Emissions):企業直接排放,例如燃料燃燒、工廠製程、公司車輛排放。
範疇 2(Scope 2, Indirect Emissions from Purchased Energy):購買電力、蒸氣、熱能或冷能所產生的間接排放。
範疇 3(Scope 3, Value Chain Emissions):涵蓋企業上下游價值鏈的排放,包括供應商原料、物流運輸、產品使用及廢棄等。
規定:若範疇 3 排放量佔企業總排放量超過 40%,必須納入減碳目標,且至少涵蓋 兩個顯著類別,避免企業僅針對範疇 1、2 採取行動,卻忽視供應鏈的實際影響。
抵換原則(Offsetting Principles)
SBTi 嚴格限制抵換(offset)的使用,規定企業 不得以抵換作為近期目標的主要手段。
只有在最終達成 淨零目標(Net-zero Target) 的階段,才能使用抵換,且比例有限。
抵換僅能用於處理「技術上難以避免或消除的殘餘排放」,例如特定工業製程或航空運輸。
這確保企業將重點放在 實質減碳(absolute emission reduction),而不是單純購買碳權。
審查程序(Validation Process)
企業需將減碳目標提交給 SBTi,由官方審查小組進行評估。
SBTi 會檢查目標是否與 1.5°C 或「遠低於 2°C」的科學路徑一致。
通過審查的企業,將公開列名於 SBTi 官網,並需定期揭露進度報告,接受外界檢視。
行業規範(Sector-specific Standards)
SBTi 提供不同行業的專屬指引(Sectoral Decarbonization Approach, SDA),例如:
能源與電力業:需符合再生能源比例與電力脫碳目標;
交通與物流業:針對運輸模式(公路、海運、航空)制定特定減量要求;
金融業(FI SBTi 標準):必須納入投資組合的碳排放,並設定「投資驅動的減碳目標」;
建築與房地產:需計算建築營運與材料生命週期的排放。
這些行業規範確保不同部門的企業,都能以合適的方式對齊全球減碳路徑。
SBTi 的要求比 ISO 14068-1 更嚴格,它強調「全面性」與「科學一致性」。不論是涵蓋範疇、抵換原則,或是行業專屬規範,都凸顯其核心理念——企業必須以實質減碳為主,並透明地接受國際審查與監督。
4. 優點與限制
優點:
國際公認的公信力
SBTi 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減碳倡議之一,通過審查的企業會被列入官方名單,對投資人、客戶與供應鏈都具有高度說服力。
在國際 ESG 評比與永續金融領域,SBTi 常被視為「企業氣候承諾是否可信」的重要指標。
驅動企業實質減碳
SBTi 強調 去碳化(decarbonization),不允許企業僅依靠碳權抵換,確保減碳成效來自實際行動。
這有助於避免「漂綠」(greenwashing),提升品牌的永續形象與市場信任。
提升供應鏈與市場競爭力
許多跨國大廠(如 Apple、Microsoft、Nike)都要求供應鏈成員提交或承諾 SBTi。
對出口導向或供應鏈依賴度高的企業而言,通過 SBTi 可能是「進入門票」。
與投資人需求接軌
國際投資機構愈來愈關注企業的減碳承諾,SBTi 可作為吸引綠色投資與降低資金風險的重要工具。
限制:
設定門檻高
SBTi 要求涵蓋範疇 1、2 與大部分範疇 3,對數據完整度、透明度要求極高。
中小企業常因缺乏數據收集能力與資源,而難以一次性滿足所有規範。
長期承諾,資源消耗大
通過 SBTi 代表企業需持續投入人力、財務與技術,並定期揭露進度。
對部分企業而言,這可能成為沉重的管理壓力。
行業差異挑戰
不同行業有不同的專屬規範(如金融業需計算投資組合排放、製造業需設定製程減碳),對多角化經營的企業來說,合規難度更高。
案例說明:例如,台達電 等台灣大型企業已承諾以 1.5°C 路徑 規劃近期(2030 前)與長期(2050 前)減碳,並獲得 SBTi 核可。這不僅鞏固其在國際供應鏈的地位,也展現其在投資市場的永續競爭力。
四、碳中和 vs SBTi 的核心異同
在實務中,企業常會混淆 ISO 14068-1 碳中和 與 SBTi 科學減量目標,以為兩者是一樣的工具。事實上,它們雖然都以「淨零」為最終願景,但本質、應用情境與外部影響力卻有顯著不同。如果我們要深入理解兩者,必須同時從 相同點 與 差異點 兩個角度來分析。
1. 相同點:共同追求淨零的國際框架
首先,碳中和與 SBTi 的最大共同點,是兩者的最終目的都在於 實現淨零(Net Zero)。
全球認可度:兩者都屬於國際認可的機制,能提升企業的 ESG 信譽,並在國際市場上獲得利害關係人的信任。
第三方檢視:無論是 ISO 14068-1 還是 SBTi,都要求外部審查機構的介入,避免企業「自說自話」。ISO 需由獨立查驗機構發證,SBTi 則由官方審查並公開列名。
永續策略連結:兩者都能作為企業 ESG 策略的一環,回應《巴黎協定》的 1.5°C 目標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並展現企業的氣候責任。
換句話說,無論企業選擇哪一條路徑,都能為自身建立 「可信的減碳承諾」,並且在品牌形象、資本市場與供應鏈管理上加分。
2. 差異點:短期宣告 vs. 長期承諾
儘管有相同的願景,但兩者在核心設計上有明顯不同:
短期宣告 vs. 長期承諾
3. 綜合解釋
在時間性上,ISO 14068-1 的定位像是一張「年度成績單」,它能快速展現組織在某一年已達碳中和,但未必保證長期減碳力道;而 SBTi 更像是一份「長期契約」,要求企業在未來 5–25 年持續減碳,並與科學路徑一致。
在減碳方式上,ISO 允許以「減量 + 抵換」方式達標,因此常被應用於短期宣告,例如某個活動或建築的碳中和;而 SBTi 強調「真實減排」,抵換的使用受到嚴格限制,以確保企業不僅僅是購買碳權,而是逐步去碳化。
在範疇範圍上,ISO 給予彈性,企業可以僅針對範疇 1 與範疇 2 盤查並宣告;但 SBTi 要求全面涵蓋範疇 1–3,特別強調範疇 3 的上下游供應鏈責任,這對出口導向或國際供應鏈中的企業至關重要。
在利害關係人的影響力上,ISO 14068-1 碳中和聲明,對政府單位、一般消費者與品牌形象管理有很強的加分效果;但在資本市場與供應鏈管理上,SBTi 的影響力更大,因為它是投資人和跨國大廠最重視的減碳承諾。
4.互補而非替代
綜合來看,ISO 14068-1 與 SBTi 並非互相排斥,而是可以形成 互補關係:
短期:企業可先透過 ISO 14068-1 完成碳中和宣告,快速回應政策、投標或品牌需求;
長期:再透過 SBTi 設定科學減量目標,建立持續減碳的國際承諾。
這樣的「雙軌策略」能幫助企業在短期內展現成果,同時兼顧長期競爭力,既能滿足社會大眾的期待,也能回應投資人與供應鏈的要求。
五、企業該如何抉擇?
許多企業在規劃減碳策略時,常陷入疑問:「我們到底要選擇 ISO 14068-1 碳中和,還是 SBTi 科學減量目標?」事實上,兩者並不是互斥的,而是互補的工具。關鍵在於企業所處的階段、外部壓力來源,以及自身的資源條件。
1. 短期需求:快速展現成果
適合對象:需要立即回應政府規範、投標要求、CSR 報告或品牌形象的企業與機構。
策略建議:可先依照 ISO 14068-1 進行碳中和宣告,透過基準年盤查、短期減量與抵換機制,快速獲得第三方查驗聲明。
效果:這能在短期內有效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形象,並符合客戶或消費者對「碳中和」的期待。
2. 長期競爭力:建立國際信任
適合對象:有志於成為跨國供應鏈成員、欲吸引國際投資或追求 ESG 評等提升的企業。
策略建議:應導入 SBTi,設定符合 1.5°C 的長期減量路徑,涵蓋範疇 1、2 與大部分範疇 3,並通過官方審查。
效果:這不僅能回應投資人日益嚴格的要求,也能避免因未承諾 SBTi 而在國際競爭中被邊緣化。
3. 雙軌策略:兼顧即時形象與長期轉型
適合對象:同時有短期外部壓力,又必須著眼長期永續的企業。
策略建議:
先透過 ISO 14068-1 完成碳中和宣告,快速建立品牌與外部信任;
再逐步引入 SBTi,將近期與長期減碳目標整合進企業營運與供應鏈管理。
效果:這樣能形成「即時成果 + 長期承諾」的最佳組合,既能獲得短期肯定,也能累積長期競爭力。
4. 規模與產業考量
中小企業:資源有限,建議先從 ISO 14068-1 入手,累積數據基礎與管理能力,再逐步過渡到 SBTi。
大型企業與跨國公司:通常必須同時採用兩者,既能向國際投資人展示長期承諾,又能在短期 ESG 評等或採購標案中取得優勢。
品牌端與消費品產業:碳中和宣告更容易轉化為消費者認同;而 SBTi 則能增加供應鏈透明度,避免被質疑漂綠。
對企業而言,問題不在於「選哪一個」,而在於「如何結合兩者」。ISO 14068-1 提供的是 短期可驗證的成果,SBTi 則是 長期可信的承諾。唯有靈活運用這兩種工具,企業才能在永續轉型的道路上,同時兼顧 當下的市場需求 與 未來的國際競爭力。
六、案例分享
1.公部門案例:集保中心(臺灣集中保管結算所)
集保中心是台灣金融基礎設施的重要機構,已率先完成碳中和宣告,成為公部門中運用 ISO 標準推動減碳的典型案例。其操作模式可歸納如下:
依 ISO 14064-1 盤查溫室氣體排放
集保中心首先建立完整的排放清冊,涵蓋範疇一(直接排放)、範疇二(間接用電排放),以及部分範疇三的相關活動,確保數據透明且具可追溯性。
依 ISO 14068-1 進行碳中和查證
在盤查基礎上,集保中心依照 ISO 14068-1 的要求,規劃碳中和管理與行動路徑,並由合格的第三方查驗機構出具查驗聲明,確保成果具國際認可性。
設定基準年與目標年
以 2024 年作為基準年,並訂定 2025 年為碳中和目標年。相關減碳措施與抵換計畫同步展開,並規劃於 2026 年完成查證與公開宣告,提升社會大眾與利害關係人的信任感。
減量 + 碳權抵換模式
在減量方面,集保中心推動節能照明更新、提升能源效率、導入部分再生能源。對於難以在短期內消除的殘餘排放量(約 1,396 tCO₂e),則透過購買並註銷國際合格碳權(如 Gold Standard 或 Verra)進行抵換。
此案例凸顯了 ISO 14068-1 在公部門的實務應用價值。它能幫助機構在短期內展現「碳中和成果」,不僅符合國家政策方向,也對外展現治理單位的氣候責任。
2. 企業案例:台達電
台達電是台灣最早積極響應國際減碳倡議的企業之一,也是國內首批通過 SBTi(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審查的公司。其經驗展現了企業在長期減碳承諾上的實務操作與國際影響力。
通過 SBTi 審查,承諾 1.5°C 減碳路徑
台達電已獲得 SBTi 官方核可,設定近期(2030 年)與長期(2050 年)減碳目標,承諾其排放路徑與全球 1.5°C 升溫限制保持一致。這使其成為投資人與國際供應鏈高度信任的企業之一。
全面涵蓋範疇 1、2、3 排放
台達電的減碳目標不僅涵蓋自有廠房與能源使用(範疇 1、2),更納入供應鏈上下游(範疇 3)。這意味著公司必須推動合作供應商共同減碳,才能符合國際品牌對完整價值鏈碳管理的要求。
能源轉型與再生能源導入
台達電積極推動再生能源使用,並承諾 RE100,逐步提升全球據點使用綠電的比例。同時也持續投資於節能技術與智慧能源管理,確保自身運營與產品符合低碳要求。
產品創新驅動市場影響力
作為全球電源管理與節能解決方案的領導者,台達電將減碳理念延伸至產品設計,推出高效率電源模組、智慧建築解決方案等,協助客戶降低能源消耗與碳排放,擴大減碳影響力。
台達電的案例凸顯了 SBTi 的長期特徵。不同於 ISO 14068-1 的單一目標年宣告,SBTi 代表的是 持續性的國際承諾,驅動企業必須在供應鏈管理、能源轉型與產品創新等多方面深耕,才能在國際市場保持領導地位。
七、結論
碳中和(ISO 14068-1)與 SBTi(科學基礎減量目標)看似相似,但在本質上卻有明確區隔:前者偏向 短期成果,後者則代表 長期承諾。
ISO 14068-1 碳中和 提供的是「一個時間點的驗證」,強調在基準年與目標年之間完成排放盤查、減量措施與碳權抵換,並經第三方查證,最終對外公開成果。它適合組織、活動、產品或中小企業在短期內展現減碳行動,快速回應政府規範、投標需求或品牌形象管理。
SBTi 科學基礎減量目標 則是一條「持續性的減碳路徑」,要求企業以 1.5°C 升溫控制為基準,設定 5–25 年的近期與長期目標,並涵蓋範疇 1、2、3 的排放來源。通過 SBTi 審查的企業,能獲得國際投資人、跨國供應鏈及 ESG 評等機構的高度認可,是全球資本市場衡量企業減碳誠意的重要指標。
在決策上,企業若只停留在碳中和,雖然能在短期內獲得肯定,但容易被質疑缺乏減碳深度;若僅追求 SBTi,則可能因其高門檻與長期性,忽略短期的社會期待或市場壓力。
因此,最佳策略並不是「二選一」,而是根據 產業特性、企業規模與利害關係人需求,靈活結合兩者:
以碳中和(ISO 14068-1)作為基礎:先展現可見的成果,建立市場信任與品牌影響力;
以 SBTi 作為長期承諾:逐步導入科學減量目標,提升國際競爭力與投資吸引力。
最終,無論是碳中和還是 SBTi,其目的都不是為了取得一張證書或一個名單,而是為了 真正推動企業低碳轉型。唯有透過結合短期成果與長期承諾,企業才能在氣候風險不斷升高的時代中,找到永續發展的競爭優勢,並成為淨零轉型的領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