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盤查;GHG Protocol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CBAM歐盟申報、碳足跡標籤及報告、ESG永續報告書/IFRS( S1、 S2) 、EcoVadis、TCFD報告書、CDP碳揭露問券計畫、碳權額度、碳抵換專案、國際倡議(RE100、SBTi)、低碳轉型顧問輔導
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中,碳市場扮演了重要角色。碳信用交易系統讓企業和個人能夠通過購買碳信用來抵消其碳排放,而這些碳信用是通過認證的減排項目產生的。Verra Verified Carbon Standard(VCS)和Gold Standard是兩個主要的碳信用標準,廣泛應用於碳市場中。本文將深入探討這兩個標準的背景、範疇、嚴格性、市場接受度及其主要區別。
A. Verra Verified Carbon Standard (VCS)
一、背景
VCS由非營利組織Verra管理,是全球最大的自願碳市場標準之一。VCS的設立目的是提供一個可靠、透明且可操作的機制,用於測量和驗證溫室氣體減排量。它涵蓋各種減排活動,包括再造林、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和廢物管理等。
二、範疇
VCS標準的範疇非常廣泛,適用於各種減排活動。這種廣泛的適用性使其在全球市場中非常受歡迎,適應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環境政策和市場需求。項目開發者可以使用VCS開發多種類型的減排項目,包括土地利用變更、能源效率提升和廢物管理等。
三'嚴格性
VCS的標準相對靈活,允許項目開發者創新並引入新方法學。這種靈活性使其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技術和市場需求,並鼓勵創新。VCS的驗證過程包括詳細的項目文件提交、第三方審核和Verra的最終批准,確保項目的真實性和減排量的準確性。
四、市場接受度
作為全球最大的自願碳市場標準之一,VCS擁有廣泛的市場接受度。許多企業和組織選擇VCS認證的碳信用來抵消其碳排放。VCS的碳信用,稱為Verified Carbon Units (VCUs),在市場上具有高流動性和認可度。
B. Gold Standard
一、背景
Gold Standard由Gold Standard Foundation管理,該基金會於2003年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和其他環保組織創立。Gold Standard的設立初衷是確保碳減排項目不僅實現溫室氣體減排,還能帶來顯著的社會和環境共益。
二、範疇
Gold Standard的範疇包括能源、森林和土地利用、水資源管理等。與VCS不同的是,Gold Standard不僅關注碳減排,還強調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確保項目對當地社區和環境的多重效益。例如,Gold Standard的項目可能同時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條件、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提高水資源管理效率。
三、嚴格性
Gold Standard的要求通常更為嚴格,特別是在社會和環境共益方面。該標準強調利益相關者的參與和透明度,要求項目開發者在項目設計和實施過程中充分考慮當地社區和環境的需求。Gold Standard的驗證過程包括嚴格的審核和持續監督,以確保項目的質量和長期效益。
四、市場接受度
Gold Standard在一些市場中被認為是高質量和高影響力的標準,特別是在注重可持續發展效益的買家中。Gold Standard生成的碳信用稱為Gold Standard Verified Emission Reductions (GS-VERs),在市場上同樣具有高認可度,特別是在那些注重社會責任和環境保護的企業中。
C. 兩者主要區別
一、標準的嚴格性和重點
VCS的標準相對靈活,允許項目開發者創新並引入新方法學,適應不斷變化的技術和市場需求。相比之下,Gold Standard的標準更為嚴格,特別是在社會和環境共益方面。Gold Standard強調利益相關者的參與和透明度,確保項目對當地社區和環境的多重效益。
二、項目範疇
VCS涵蓋的項目範疇非常廣泛,包括再造林、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和廢物管理等。Gold Standard則更專注於那些具有顯著社會和環境共益的項目,例如可再生能源、森林和土地利用、水資源管理等。
三、市場定位
VCS在全球碳市場中具有更大的市場份額,擁有廣泛的市場接受度。Gold Standard則因其高質量標準在特定市場中更受青睞,特別是在那些注重可持續發展效益和社會責任的企業中。
Verra Verified Carbon Standard (VCS) 和 Gold Standard 各有其優勢和特點。VCS因其範疇廣泛和標準靈活,在全球碳市場中佔據重要地位。Gold Standard則以其嚴格的標準和多重效益,特別是在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面,贏得了特定市場的青睞。選擇哪一個標準取決於項目的具體需求以及所希望達成的減排和可持續發展目標。通過這兩個標準的實施,全球碳市場能夠更加有效地應對氣候變化,推動可持續發展。
Verra (VCS)& WWF(Gold Standard) 差異分析/資料來源/步臻低碳策略彙整
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的流程從申請到取得減量額度大致分為以下階段:
首先,準備階段包括瞭解計畫要求、組建團隊、利害關係人溝通,以及選擇或開發適用的減量方法學。其次,進行資訊收集與分析,包括重大性評估、數據收集和風險與機會評估。接著,編制專案計畫書,涵蓋內容結構規劃、撰寫、內部審核與修改。之後,進行第三方確證,包括選擇確證機構、進行基線情境及專案情境確證,並準備確證報告。然後,提交專案計畫書及確證報告給氣候變遷署,並跟進溝通。實施階段涉及專案的實際操作和成效監測。最後,在驗證與認證階段,進行專案成效的第三方驗證,並根據驗證結果管理和申請減量額度,完成整個流程。
A. 準備階段
A1. 瞭解溫室氣體自願減量計畫要求:
訪問溫室氣體自願減量暨抵換資訊平臺,閱讀相關法規、管理辦法。
研究氣候變遷因應法及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管理辦法。
A2. 組建報告團隊:
組織內部跨部門團隊,包括環境管理、技術支援、財務規劃等。
考慮聘請外部專家或顧問提供技術支援和策略規劃。
A3. 利害關係人鑑別與溝通:
識別內外部利害關係人,包括員工、供應商、客戶、地方社區等。
設計溝通計畫,確保透明度和參與度。
A4. 選擇適用的減量方法學:
訪問溫室氣體自願減量暨抵換資訊平臺,查詢可用的減量方法學。
根據專案類型和特性,選擇最適合的減量方法學。
研究選定方法學的具體要求和指南,確保專案設計符合標準。
B. 資訊收集與分析
B1. 重大性評估:
評估業務活動、產品或服務對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
確定減量專案的範圍和界限。
B2. 數據收集:
收集基線年度的溫室氣體排放數據。
確認排放來源和計算方法。
B3. 風險與機會評估:
識別與溫室氣體排放相關的風險和機會。
評估潛在的減量策略和技術。
B4. 查詢檢視方法學:
再次訪問溫室氣體自願減量暨抵換資訊平臺,深入瞭解選定的減量方法學。
查詢相關的案例研究或已實施專案,學習如何有效應用方法學。
檢視方法學的更新或修訂情況,確保使用的是最新版本。
C. 計畫書及報告編制
C1. 內容結構規劃:
設計專案計畫書的結構,包括目標、策略、行動計畫等。
準備所需的文件和證明材料。
C2. 撰寫報告:
根據準備階段的資訊撰寫專案計畫書。
包括減量目標、實施策略、預期成效等。
C3. 內部審核與修改:
組織內部審核專案計畫書。
根據反饋進行必要的修改和完善。
C4. 整合減量方法學到專案計畫書:
在專案計畫書中明確說明選用的減量方法學及其應用方式。
描述如何根據方法學要求進行溫室氣體排放的計算和減量成效的估算。
準備相關的技術文件和證據,支持方法學的應用和成效評估。
D. 第三方確證
D1. 選擇第三方確證機構:
根據氣候變遷署認可的機構名單,選擇合適的第三方確證機構。
D2. 進行基線情境及專案情境確證:
根據專案計畫書,與第三方機構合作完成基線情境和專案情境的確證工作。
D3. 準備確證報告:
根據第三方確證結果,準備相關的確證報告。
E. 申請提交計畫
E1. 提交專案計畫書及方法學應用證明、確證報告:
向氣候變遷署提交專案計畫書及相關文件和第三方確證報告
包括方法學應用的相關證明文件,如計算工具、數據來源、監測計畫等。
E2. 跟進與溝通:
跟進申請進度,與氣候變遷署保持溝通。
準備回應可能的查詢和補充資料需求。
F. 實施與監測
F1. 專案實施:
根據計畫書和減量方法學執行減量活動。
F2. 成效監測與報告:
定期監測和評估減量成效,準備並提交監測報告。
G. 驗證與認證
G1. 專案成效驗證:
再次選擇第三方確證機構進行專案成效的第三方驗證。
提交驗證報告以獲得減量額度認證。
G2. 減量額度管理:
管理和記錄獲得的減量額度。
考慮減量額度的使用或交易策略
自願減量專案計畫架構圖/資料來源/步臻低碳策略
自願減量專案計畫KPI甘特圖/資料來源/步臻低碳策略
當自願減量專案找不到適用的減量方法學,且根據氣候變遷署的規定需要申請審查新的減量方法學,同時考慮到專案在提交計畫給氣候變遷署前需要進行第三方確證(驗證)程序的情況,以下是調整後的完整步驟流程:
A. 準備階段
A1. 瞭解溫室氣體自願減量計畫要求:
訪問溫室氣體自願減量暨抵換資訊平臺,閱讀相關法規、管理辦法。
A2. 組建報告團隊:
組織內部跨部門團隊,並考慮聘請外部專家或顧問。
A3. 利害關係人鑑別與溝通:
識別並溝通內外部利害關係人。
A4. 確認無適用的減量方法學:
進行詳細的方法學查詢,確認現有方法學不適用於專案。
B. 開發新減量方法學
B1. 準備新減量方法學申請:
根據氣候變遷署的要求,準備新減量方法學的提案,包括科學依據、計算方法、監測和報告要求等。
B2. 提交新減量方法學申請:
向氣候變遷署提交新減量方法學的申請文件。
B3. 跟進申請審查進度:
與氣候變遷署保持溝通,跟進新方法學的審查進度。
C. 資訊收集與分析
C1. 重大性評估:
評估業務活動、產品或服務對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
C2. 數據收集:
收集基線年度的溫室氣體排放數據。
C3. 風險與機會評估:
識別與溫室氣體排放相關的風險和機會。
D. 專案計畫書編制
D1. 內容結構規劃:
設計專案計畫書的結構,整合待審查的新減量方法學。
D2. 撰寫專案計畫書:
根據準備階段的資訊撰寫專案計畫書。
D3. 內部審核與修改:
組織內部審核並根據反饋進行必要的修改。
E. 第三方確證
E1. 選擇第三方確證機構:
根據氣候變遷署認可的機構名單,選擇合適的第三方確證機構。
E2. 進行基線情境及專案情境確證:
根據專案計畫書,與第三方機構合作完成基線情境和專案情境的確證工作。
E3. 準備確證報告:
根據第三方確證結果,準備相關的確證報告。
F. 提交專案計畫書
F1. 提交專案計畫書及確證報告:
向氣候變遷署提交專案計畫書和第三方確證報告。
F2. 跟進與溝通:
跟進申請進度,準備回應可能的查詢和補充資料需求。
G. 實施與監測
G1. 專案實施:
根據計畫書和新減量方法學(一旦獲批)執行減量活動。
G2. 成效監測與報告:
定期監測和評估減量成效,準備並提交監測報告。
H. 驗證與認證
H1. 專案成效驗證:
再次選擇第三方確證機構進行專案成效的第三方驗證。
提交驗證報告以獲得減量額度認證。
H2. 減量額度管理:
管理和記錄獲得的減量額度。
考慮減量額度的使用或交易策略。
透過這個流程,即使需要開發新的減量方法學,也確保了專案從準備階段到驗證與認證的全過程都符合氣候變遷署的要求,並確保專案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自願減量專案計畫架構圖(無減量方法學)/資料來源/步臻低碳策略
自願減量專案計畫KPI甘特圖(無減量方法學)/資料來源/步臻低碳策略
名詞說明
A.碳信用額度(carbon credit)亦稱碳權(carbon right ):
即非監管機關管制排放與可量的組織或企業,以相應國際方法學,並導入指定的減量措施規劃相應專案計畫,經第三方公正驗證機構確證其專案計畫的可行性後,向核發信用額度(碳權)的主管機關進行註冊及相應專案計畫的執行,及設定的驗收日期進行實際減量額度的查證(第三方機構),再向核發額度的主管機關申請取得實際減量空間的碳信用額度。
B.碳中和或碳抵消Carbon Neutrality):
對於經監管機關管制碳排放許可範圍,且受監管組織或企業實際已超出排放許可範圍量的該組織,為抵銷該超出的碳排放額度空間,或向碳信用額度持有的外部權利人,以交易平台做公開投標或購買手段,取得其碳信用額度的手段。(請參照圖1.1 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及碳抵換專案關係圖)
圖1.1 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及碳抵換專案關係圖
減量及碳權額度取得名詞解釋(氣候變遷因應法第二十五條第四項規定;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管理辦法第二條)
1.專案邊界:指事業或各級政府依溫室氣體減量方法之設計框架及要求,規劃之自願減量專案實施範圍,包含在執行減量措施前後,其具有控制權之溫室氣體排放源及碳匯。
2.基線情境:指未執行自願減量專案活動之情境,為既存措施或活動情形。
3.外加性分析:指事業或各級政府針對其所提出之自願減量專案進行法規外加性、財務外加性、普遍性及障礙分析,確認其非法規要求、不具投資效益、非技術普遍或存在技術障礙之分析。
4.專案情境:指執行自願減量專案活動之情境。
5.確證:指查驗機構對於事業或各級政府所提出之自願減量專案未來活動結果之聲明,評估其各項假設、限制及方法合理性之過程。
6.查證:指查驗機構依據事業或各級政府執行自願減量專案結果之歷史數據與資訊等聲明,評估是否實質正確之過程。
7.計入期:指自願減量專案於註冊通過後,可取得減量額度之執行期間。
專案邊界、專案計入期間-躍進線/資料來源/步臻低碳策略
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及碳抵換專案
自願減量及碳抵換平臺是一個重要的氣候政策工具,通過參與此平臺,企業能夠參與國內碳權取得和抵換,同時利用碳權作為氣候政策和決策的投資工具。此外,平臺還支持企業實施溫室氣體減量專案,以取得碳權額度。
一、自願減量及碳抵換平臺的建置目的:
1.企業碳權經營規劃:
該平臺為溫室氣體減量額度的持有者或需求者提供了透明的減量額度資訊。企業可以揭露或查詢我國減量額度核發情況以及未來預期的減量額度產生來源,以協助它們及早制定碳權經營計劃。
2.順利達成環評承諾:
為支持開發單位抵換量取得作業,平臺根據行政院環境部氣候變遷署的相關原則建置了開發單位申請抵換量取得計畫,包括抵換量取得計畫執行成果提報等功能。這有助於開發單位掌握案件審查進度,順利達成環評承諾。
二、自願減量及碳抵換專案的類型:
1. 自願減量專案:
在「氣候變遷因應法」實施後,為鼓勵事業及政府自願減量,平臺訂定了「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管理辦法」,以簡化程序、鼓勵參與和擴大成效為目標。專案分為「移除」和「減少或避免排放」兩類型,並提供展延型和固定型兩種計入期選擇,以確保減量目標的穩健實施。
2.減量專案的類型包括:
移除類型專案:
展延型:最長展延二十年,每次展延十年。
固定型:最長固定三十年。
減少或避免排放類型專案:
展延型:最長展延五年,每次展延五年。
固定型:最長固定十年。
減量專案的類型示意圖/資料來源/氣候變遷署
減量專案類型心智圖/資料來源/步臻低碳策略
(1) 減量專案作法:
減量專案的進行分為專案情境和基線情境,兩者排放量的比較形成了減量空間。具體步驟如下:
A1. 專案情境:
執行自願減量專案時,涉及排放源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A2. 基線情境:
在正常營運狀態下,照常運作的狀態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A3. 減量額度:
減量額度是指在上述專案情境和基線情境相比形成的溫室氣體減量績效。此減量績效可向環境變遷署或環境部申請認可,以取得相應的減量額度。
(2) 減量後額度申請:
申請自願減量額度者需按照以下程序進行,確保專案的規範執行並取得減量額度:
A1. 註冊申請:
申請者引用符合環境部認可的減量方法,撰寫自願減量專案計畫書。若需要確證,則應選擇環境部核可的查驗機構進行計畫書確證。具備溫室氣體查驗業務資格的查驗機構可在「環境部氣候變遷署事業溫室氣體排放量資訊平台」進行相關程序。計畫書經查驗機構確證通過後,申請者向環境部氣候變遷署提出註冊申請;計畫書經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審查通過後,即完成計畫型自願減量的註冊。
A2. 額度申請:
專案完成註冊後,根據註冊通過的專案計畫書執行專案並進行監測。根據實際監測結果計算減量績效,並提交監測報告書。同時,應選擇環境部審查通過的查驗機構進行監測報告書的查證。監測報告書經查驗機構查證通過後,申請者得檢附申請書等相關文件向環境部氣候變遷署申請減量額度。
透過以上流程,確保了自願減量專案的嚴謹執行,並獲得合法的減量額度。
自願減量專案型碳盤查及三階段心智圖/資料來源/步臻低碳策略
自願減量專案階段及流程圖/資料來源/步臻低碳策略
自願減量專案計畫註冊階段至額度階段流程圖/資料來源/氣候變遷署
三、自願減量專案申請檢附文件:
自願減量專案之「註冊申請」與「額度申請」,應依管理辦法檢附以下文件提出申請:
(1)專案計畫書註冊
以專案計畫申請書進行註冊,並經第三方查驗機構確證的專案計畫書,內容須包括有,溫室氣體減量方法應用說明、基線計算方法、外加性分析、減量計算說明、監測方法、專案活動期程、環境衝擊分析、公眾意見、查驗機構出具之確證總結報告、減量成效計算表(含計算公式及應用數值)、向國外機關(構)申請註冊通過之相關文件或未重複註冊專案之切結書、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文件。
(2)專案計畫額度申請
以專案計畫申請書進行額度申請,並經第三方查驗機構查證之監測報告書,內容須包括有,專案活動描述、監測情形說明、減量計算、法規外加性分析、查驗機構出具之查證總結報告、專案邊界涵蓋參與再生能源電能躉購費率之再生能源發電設備者,應檢附溫室氣體減量無重複計算之相關證明、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文件。
四、什麼是碳抵換專案
為推動國內產業早期參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環境部於民國99年9月10日透過行政規則方式頒布了「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溫室氣體先期專案暨抵換專案推動原則」,簡稱為「推動原則」。該原則的制定旨在成為產業減排的誘因機制,鼓勵企業提前參與減量工作,以應對全球氣候變遷挑戰。
同時,為了更全面有效地管理溫室氣體減量行動,我國於民國104年7月1日實施了「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簡稱「本法」。該法的頒布標誌著我國在減排法規體系上的重大進展,旨在規範及推動企業減排,以確保減量機制能夠有效運作。
為確保本法實施後,國內減量機制持續運作,氣候署遵循法定程序,根據本法第22條第3項的規定,於民國104年12月31日發布了「溫室氣體抵換專案管理辦法」。該管理辦法的訂定充分參考了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及推動原則的實際推動經驗,旨在提高我國減排機制的有效性與實際成效。
為了鼓勵排放源更積極參與溫室氣體減量工作,氣候署同時在本區設立了抵換專案及減量方法的案件管理專區,成為企業申請減量額度核發認可的窗口。這一專區的建立不僅提供了清晰的申請流程,也促使更多企業積極參與減排工作,進一步推動了我國溫室氣體減量的實際推進。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法規的演進,先期專案已於民國104年7月1日後依據本法第3條第13項終止受理申請。這代表先期專案在特定時期為企業提供了寶貴的減排機會,同時也顯示了我國在法規體系的不斷完善與升級,以確保減量工作能夠更加有條不紊地展開。這一系列法令與管理辦法的制定,為我國在應對氣候變遷挑戰中取得更為積極的成績打下了堅實基礎。
五、碳抵換專案有哪些類型:
抵換專案依照申請者資格分為計畫型及方案型,計畫型抵換專案申請資格為專案實際執行者或投資者,而方案型抵換專案申請資格為整合管理專案及分配減量額度之單一權責機關(構)。
(一)抵換專案作法:
(1) 專案情境:執行抵換專案排放源後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2) 基線情境:與在照常營運的狀態所產生之溫室氣體排放量。
上述兩情境相比造成了溫室氣體減量,而此減量績效可向氣候署申請認可取得減量額度。欲申請抵換專案減量額度之申請者,應依氣候變遷署認可之減量方法提出專案計畫書與查驗機構確證後再向氣候署申請註冊,經註冊通過且執行專案後之減量實績經查驗機構查證及氣候署審查通過後,可取得減量額度。
碳抵換專案基線情境圖/資料來源/氣候變遷署
(二)抵換專案申請程序
抵換專案申請程序分為【註冊申請】與【額度申請】兩個階段,以下將分別說明【計畫型】及【方案型】抵換專案之申請程序:
(三)計畫型抵換專案註冊申請
申請者引用符合氣候變遷署認可之減量方法研擬計畫型抵換專案計畫書,並應選擇氣候變遷署核可之查驗機構進行計畫書確證。
計畫型抵換專案計畫書經查驗機構確證通過後,申請者得檢附申請書等相關文件向氣候變遷署提出註冊申請;計畫書經氣候署審查通過後,即完成計畫型抵換專案註冊。
抵換專案系統流程圖/資料來源/氣候變遷署
(四) 計畫型抵換專案額度申請
計畫型抵換專案完成註冊後,依照註冊通過之專案計畫書執行專案並進行監測,並依實際監測結果計算減量績效且提出監測報告書,並經氣候署審查通過的查驗機構進行監測報告書查證。監測報告書經查驗機構查證通過後,申請者得檢附申請書等相關文件向氣候署申請減量額度。
(五) 方案型抵換專案註冊申請
申請者引用氣候署認可之減量方法研擬方案型抵換專案及子專案計畫書,並應選擇氣候署核可之查驗機構進行計畫書確證。
方案型抵換專案及子專案計畫書皆經查驗機構確證通過後,申請者得檢附申請書等相關文件氣候氣候署提出註冊申請;計畫書經氣候署審查通過後,即完成方案型抵換專案註冊。
完成註冊之方案型抵換專案,得於計入期期間研擬新增之子專案計畫書,應選擇經氣候署核可查驗機構進行計畫書評估作業,經查驗機構評估過後,申請者得檢附申請書等相關文件向氣候署提出新增子專案註冊申請;計畫書經氣候署審查通過後,即完成新增子專案註冊。
(六) 方案型抵換專案額度申請
方案型抵換專案及其子專案完成註冊後,依照註冊通過之計畫書執行專案並進行監測,並依實際監測結果計算減量績效且提出監測報告書,並選擇氣候署審查通過的查驗機構進行監測報告書查證。監測報告書經查驗機構查證通過後,申請者得檢附申請書等相關文件向氣候署申請減量額度。
方案型抵換專案註冊申請流程圖/資料來源/氣候變遷署
方案型抵換專案額度申請流程圖/資料來源/氣候變遷署
(七)抵換專案申請檢附文件
抵換專案之註冊申請與額度申請應依管理辦法並檢附以下文件提出申請:
(1)計畫型抵換專案計畫書註冊
以專案計畫申請書進行註冊申請,並經第三方查驗機構出具之計畫型抵換專案確證總結報告,經確證之計畫型抵換專案計畫書內容須包括有,減量方法應用說明、基線計算方法、外加性分析、減量或移除量計算說明、監測方法、專案活動期程、環境衝擊分析、公眾意見、已申請先期專案者,應檢具抵換專案減量不重複計算文件、未向其他國內外機關(構)重複申請減量額度文件、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文件。
(2)計畫型抵換專案額度申請
以計劃型抵換專案計畫申請書進行專案額度申請,並須提出第三方查驗機構出具之查證總結報告,經查驗機構查證之監測報告書,其內容須包括有,減量執行單位基本資料、監測成果、數據品質及減量成果、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文件。
(3)方案型抵換專案計畫書註冊
以方案行抵換專案計畫申請書進行註冊申請,並經第三方查驗機構出具之方案型抵換專案確證總結報告,經確證之方案型抵換專案計畫書及子專案計畫書各一份,子專案計畫書並應依方案型抵換專案計畫書內容項目填寫且具備一致性;內容須包括有,減量方法組合應用說明、基線計算方法、外加性分析方式、子專案之新增條件、減量或移除量計算說明、監測方法、專案活動期程、環境衝擊分析、公眾意見、未向其他國內外機關(構)重複申請減量額度文件、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文件。
已註冊之方案型抵換專案,應檢具申請書、未向其他國內外機關(構)重複申請減量額度文件、查驗機構確認之子專案計畫書及評估報告,上傳至指定資訊平台,始得申請新增子專案註冊。
(4)方案型抵換專案額度申請
以方案型抵換專案計畫申請書進行專案額度申請,並須提出第三方查驗機構出具之查證總結報告,並須有經查證之監測報告書,其內容須包括有,減量執行單位基本資料、監測成果、數據品質及減量成果、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文件。
六、環評增量抵換
事業申請工廠之設立、園區之興建或擴建、使用天然氣以外的火力發電廠、汽電共生廠興建或擴建案及高樓建築等開發行為許可,其開發行為依開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及範圍認定標準規定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且涉及增加溫室氣體排放量者,應進行溫室氣體增量抵換。
事業於前述各項開發行為通過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後,變更原申請內容或審查結論應重新辦理環境影響評估審查,且其溫室氣體排放量增量達百分之十以上者,應依本辦法規定進行溫室氣體增量抵換。
以國際標準(非國內環境部減量專案規範)ISO14064-2規範,並以國際一般自願減量專案簡述,自規劃、導入、執行、驗證、額度取得所花費時間進行簡述如下:
在探索ISO14046-2溫室氣體減量專案的執行過程,有關溫室氣體減量專案確證(Validation)及查證(Verification)的過程資源。以下是專案從規劃到取得減量額度的主要步驟概述:
確認減量方法學:
首先,客戶需要確認適用的減量方法學。這可以是依照環境部審定公開的減量方法,或是結合具體情況和其他相關標準或指南開發的方法學。此階段需要製作減量專案計畫書(PDD),詳細描述減排項目的設計細節。
確證(Validation):
經由第三方驗證機構,如DNV,對PDD中提出的資訊和數據進行核實,以確保其正確性。這一步驟也確保專案實施計畫能夠如預期般有效執行。
註冊登錄(Registration):
確證後,客戶可以註冊登錄其專案,以確保專案得到正式的承認並被記錄在一個公開的註冊登錄系統中。
專案執行與查證(Verification):
接著進行專案的執行,並定期進行實際減排量的查證,以評估和證明專案的實際減排效果。
這個過程強調溫室氣體減量專案的整體執行流程,從準備和規劃階段到實際的執行和後期的查證。這不僅涉及到專案設計的詳細規劃,還包括了第三方驗證機構的角色,以確保專案的正確性和可行性。這一系列的步驟旨在確保溫室氣體減量專案能夠達到預期的減排目標,並且其成果能夠得到官方認可和記錄。
專案型減量額度KPI/進程躍進線甘特圖/資料來源/步臻低碳策略